根据公开数据和行业分析,小米汽车自 2024 年 4 月首款车型 SU7 交付以来,销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在 2025 年持续突破。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月度销量及市场表现分析:
一、2024 年销量:从起步到爆发
- 4 月 - 12 月交付量:
- 2024 年 4 月启动交付后,小米 SU7 凭借 “21.59 万元起售” 的高性价比和小米生态联动,迅速打开市场。
- 6 月首次月销破万,达到 1.1 万辆;12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5 万辆,全年累计交付 13.5 万辆,超额完成 13 万辆的目标。
- 关键节点:
- 9 月:小米汽车工厂产能提升至 1.5 万辆 / 月,供应链逐步稳定。
- 12 月:SU7 Ultra 版本上市,3 天锁单破 1.9 万辆,推动当月销量再创新高。
- 市场地位:
- 2024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新势力品牌中,小米汽车销量仅次于理想、问界,排名第三。
- 中大型轿车细分市场,SU7 连续五个月销量超 2 万辆,成为该级别最畅销车型之一。
二、2025 年销量:持续增长与挑战
- 2025 年 1 月 - 3 月销量:
- 1 月:受春节假期影响,销量环比下滑至约 2.3 万辆,但同比增长仍超 200%。
- 2 月:交付量回升至 2.37 万辆,首次超越鸿蒙智行全系(2.15 万辆),累计销量突破 18 万辆。
- 3 月:官方交付量超 2.9 万辆,同比增幅达 628.4%,创下单月新高。SU7 在中大型轿车市场以 2.92 万辆的成绩位列第一,超越特斯拉 Model 3。
- 4 月销量与趋势:
- 周度波动:4 月第一周(3 月 31 日 - 4 月 6 日)因安徽高速事故引发的舆论争议,销量骤降至 0.5 万辆;但随后产能恢复,第三周(4 月 14 日 - 20 日)销量回升至 0.71 万辆,预计 4 月整体销量约 2.8 万 - 3 万辆。
- 产能与渠道:北京二期工厂提前至 9 月投产,年产能将达 30 万辆;3 月新增 15 家门店,全国门店数达 235 家,4 月计划再新增 33 家,覆盖更多城市。
- 全年目标与挑战:
- 小米汽车将 2025 年销量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对应月均销量需达 2.9 万辆。若产能稳定,全年目标有望达成。
- 风险因素:
- 安全争议:安徽事故后,消费者对电池安全和智驾系统的信任度下降,需通过技术升级和透明化沟通重建信心。
- 竞争加剧:比亚迪、吉利银河等品牌加速布局中高端市场,零跑、小鹏等新势力通过降价和新品抢占份额。
三、销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
- 产品力与性价比:
- SU7 搭载 CTB 电池技术、9100T 压铸工艺和小米澎湃 OS,续航、性能和智能化配置在 20 万 - 30 万元价位段具备竞争力。
- SU7 Ultra 版本以 52.99 万元定价切入高端市场,3 天锁单破 1.9 万辆,显示品牌溢价能力。
- 生态协同与品牌效应:
- 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系统实现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无缝互联,吸引米粉群体。
- 雷军个人 IP 和小米品牌的科技形象,帮助 SU7 在短时间内建立认知度。
- 产能与供应链优化:
- 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签订长协订单,确保电池供应;9100T 压铸技术减少生产环节,提升效率。
- 工厂产能从 2024 年的 1.5 万辆 / 月提升至 2025 年的 3 万辆 / 月,交付周期缩短至 1-2 个月。
四、未来展望与风险提示
- 增长潜力:
- 新车型:2025 年下半年将推出纯电 SUV 小米 YU7,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
- 海外市场:启动出海计划,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区测试销售,拓展增量空间。
- 竞争压力:
- 比亚迪、吉利银河等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价格下探至 20 万元区间;零跑、小鹏通过 “标配激光雷达 + 降价” 策略冲击市场。
- 华为、特斯拉等品牌在智驾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可能削弱小米的差异化竞争力。
- 数据透明度:
- 小米汽车尚未公布详细的分车型销量和区域分布,第三方数据存在滞后性,需关注官方动态。
总结
小米汽车自 2024 年交付以来,凭借高性价比、生态协同和产能提升,销量快速增长,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已接近 3 万辆。然而,安全争议、市场竞争加剧和产能爬坡仍是主要挑战。若能在技术升级、渠道扩张和品牌信任度上持续发力,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的销量目标,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