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信息解析:
- 生产模式
小米汽车采用完全自主生产模式,工厂由小米全资建设并运营,未依赖外部代工。尽管早期曾与北汽等车企洽谈合作,但自 2024 年 7 月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后,所有生产环节均由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直接负责,工信部公告的生产企业名称已从 “北汽” 变更为 “小米”。
- 工厂技术能力
工厂具备高度智能化与柔性化生产能力:
- 大压铸技术:采用 9100 吨压铸岛实现 72 合一一体化压铸,覆盖后地板等关键部件。
- 自动化产线:涂装车间可在 40 分钟内切换颜色,支持多订单灵活生产。
- 研发测试一体化:29 个试验室和 2.5 公里测试跑道紧邻产线,缩短新车开发周期。
- 供应链策略
小米在核心技术上采取自研 + 自建策略:
- 电机:自主研发的 “小米超级电机 V8s” 转速达 27,200rpm,实验室预研版本已突破 35,000rpm。
- 电池:自建电池包工厂,与宁德时代合作定制 800V 高压麒麟电池,同时申请 132 项电池技术专利。
- 零部件:传感器、气弹簧等部分组件采购自森萨塔、斯泰必鲁斯等外部供应商,但关键系统(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由小米主导整合。
- 生产资质与市场表现
小米汽车于 2024 年 7 月正式获得独立生产资质,解决了此前借用北汽资质的争议。凭借高性价比与生态互联优势,小米 SU7 上市后持续热销,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锁单量超 4 万单,SU7 Ultra 车型发布两小时即突破 1 万台大定量。
总结:
小米汽车已建立全链路自主生产体系,从工厂建设、核心技术研发到整车制造均由小米主导完成。尽管部分零部件依赖供应链合作,但其自主生产模式在行业内已达到较高水平,2024 年的交付数据与产能规划进一步验证了其制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