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电池供应商根据车型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主要涉及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两家头部企业,具体情况如下:
一、不同车型的电池配置
- 标准版(700 公里 CLTC 续航)
搭载弗迪刀片电池(比亚迪旗下)或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两种电池随机混装,用户购车时无法自主选择。这两款电池的容量均为 73.6kWh,支持 15 分钟补能 350 公里的快充能力,且整车质保政策一致。
- 弗迪刀片电池:由比亚迪提供电芯,小米自行完成电池包(Pack)的设计与组装。其特点是通过 CTP(Cell to Pack)技术提升能量密度,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安全性较高,成本相对可控。
- 宁德时代电池:宁德时代为标准版提供磷酸铁锂电芯,同样由小米自主集成。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其电池在快充性能和低温适应性上表现突出。
- Pro 版(780 公里 CLTC 续航)
仅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神行电池。该电池采用高能量密度设计,支持 4C 超充技术(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并通过结构创新提升安全性,例如 “无热蔓延” 设计可有效防止热失控。
- Max 版(800 公里 CLTC 续航)
配备宁德时代三元锂麒麟电池,这是小米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 CTB(Cell to Body)一体化电池技术。其核心亮点包括:
- 800V 高压平台:支持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充电 15 分钟续航 510 公里,兼容超充网络。
- 电芯倒置技术:在极端热失控情况下,热源可快速向下释放,避免对乘员舱造成威胁。
- 物理防护:采用 14 层防护结构,包括 2000MPa 热成型钢和 153mm 超宽挤出铝门槛,同时配备 7.8 平方米的双大面主动冷却系统。
二、供应商合作背景与技术特点
- 宁德时代
- 技术合作:小米与宁德时代在电池研发上深度绑定,例如麒麟电池的 CTB 技术由双方联合开发,小米负责系统集成与热管理优化,宁德时代提供电芯与基础工艺。
- 车型覆盖:除标准版外,Pro 版和 Max 版均依赖宁德时代的高端电池技术,尤其是三元锂麒麟电池,其成本较高,但能满足高性能需求。
- 比亚迪弗迪电池
- 供应模式:比亚迪仅提供电芯,小米自主完成电池包设计,这与特斯拉采用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模式类似。小米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并提升供应链灵活性。
- 成本优势:弗迪电池的磷酸铁锂路线在标准版中与宁德时代形成互补,有助于小米控制入门车型的价格。
- 其他潜在供应商
- 国轩高科:2021 年小米曾考察国轩高科,但目前未发现其电池应用于量产车型的明确证据。国轩高科的磷酸铁锂电池在成本上更具竞争力,未来可能进入小米供应链。
- 亿纬锂能:有市场分析认为亿纬锂能可能成为小米的潜在供应商,但其 4680 大圆柱电池尚未在小米车型中落地。
三、电池技术的差异化竞争
小米在电池领域的技术布局体现了其 “生态链” 整合能力:
- 自研 CTB 一体化技术:基于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小米通过地板与电池包上盖二合一设计,释放 10mm 车内空间,体积效率提升至 77.8%,并申请了 132 项相关专利。
- 冬季续航优化:采用高效双模热泵和三热源逐级加热技术,在 - 15°C 环境下无需额外开启加热器即可维持乘员舱舒适温度,-20°C 仍能从冷空气中吸热。
- 安全冗余设计:电池云安全技术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 3 重热失控监控,实现 4ms 主动断电,并通过 1050 + 项安全测试验证,远超行业标准。
四、市场反馈与争议
近期小米 SU7 标准版事故引发对电池安全性的讨论:
- 事故车辆电池归属:宁德时代明确否认事故车辆使用其电池,而比亚迪表示仅提供电芯,电池包由小米组装。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初步推测与碰撞后系统受损有关。
- 双供应商策略:小米采用随机混装模式,虽能平衡供应链风险,但可能导致用户对电池品牌的选择权受限,需通过透明化信息缓解信任问题。
总结
小米汽车的电池供应链呈现 “双巨头主导 + 自研技术加持” 的格局:宁德时代负责高端车型的核心技术,比亚迪弗迪电池支撑标准版成本,而小米通过 CTB 一体化技术实现差异化竞争。未来随着产能扩张,国轩高科等二线厂商可能逐步进入供应链,但短期内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仍将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