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动力系统展现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创新,覆盖从经济型到高性能的全场景需求,以下是核心信息梳理:
一、车型与动力配置
- SU7 轿车系列
- 标准版:搭载单电机(220kW,299 马力),匹配 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628km,0-100km/h 加速 5.28 秒,最高车速 210km/h。
- Max 版:采用双电机四驱系统(前 220kW 异步电机 + 后 275kW 永磁同步电机),总功率 495kW(673 马力),配备 101kWh 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 750km,0-100km/h 加速 2.78 秒,支持 800V 高压平台,5 分钟补能 220km,15 分钟补能 510km。
- Ultra 原型车:三电机系统(2 台 V8s+1 台 V6s),总功率 1138kW(1548 马力),搭载宁德时代麒麟 II 电池(93.7kWh),CLTC 续航 630km,0-100km/h 加速 1.97 秒,最高车速 350km/h,100-0km/h 制动距离仅 25 米,采用 24 处碳纤维材质减重超 500kg。
- YU7 SUV 系列
- 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320 马力)和双电机四驱(365kW/508kW,496/691 马力)版本,电池容量 96.3-101.7kWh,CLTC 续航 670-725km,支持液冷温控和快充技术。
二、核心技术突破
- 电机技术
- 自研超级电机:V6 系列电机转速达 21000rpm,V8s 电机转速提升至 270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采用双向全油冷散热和碳化硅电控模块,效率达 98.11%。
- 四驱系统:双电机车型采用前异步 + 后永磁组合,兼顾高速效率与低速扭矩;Ultra 版三电机实现独立轮控,复杂路况脱困能力显著提升。
- 电池与充电
- 电池技术:标准版采用弗迪磷酸铁锂电池,Max/Ultra 版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三元锂),能量密度 152.7Wh/kg,支持 5.2C 超充(Ultra 版放电功率 1330kW)。
- 快充能力:800V 高压平台实现 15 分钟补能 510km(Max 版),Ultra 版充电倍率行业领先,低温环境下续航衰减率降低 42%。
- 电池安全:14 层物理防护(含 2000MPa 热成型钢、气凝胶隔热层),电芯倒置技术在热失控时保护乘员舱。
- 智能管理系统
- 小米工况算法:在 CLTC 基础上加入高低温、驾驶习惯等变量,续航预测拟合度提升 18%。
- 全主动悬架:自适应阻尼 + 双阀双腔空气弹簧,配合 48V 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实时调节车身姿态,提升操控稳定性。
三、性能与竞品对比
- 加速性能
- SU7 Max 的 2.78 秒破百优于特斯拉 Model S 双电机版(3.2 秒),接近 Plaid 版(2.1 秒);Ultra 版 1.97 秒破百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2.2 秒),跻身顶级超跑行列。
- 续航与能效
- Max 版 800km 续航为国内唯一同时实现 2 秒级加速和 800km 续航的车型;标准版百公里电耗 14.7kWh,能效表现优于同级别竞品。
- 技术差异化
- 与比亚迪汉 L 相比,小米在快充速度(15 分钟 510km vs 汉 L 30 分钟 500km)和智能驾驶硬件(双 Orin 芯片 + 激光雷达)上更具优势;对比特斯拉,小米在续航预测精准度和性价比(Max 版 29.99 万元 vs Model S Plaid 80 万元 +)上更突出。
四、未来技术布局
- 电机研发:预研激光缠绕转子电机,实验室转速达 35000rpm,进一步突破功率密度极限。
- 电池升级:计划引入赣锋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或超 400Wh/kg,同时推进 800V 平台与超充网络的全域覆盖。
- 生态融合:动力系统深度整合小米 IoT 生态,支持车辆与智能家居的无缝联动,如自动触发 “归家模式” 调节车内环境。
小米汽车通过 “自研 + 合作” 的双路径策略,在动力系统领域实现了性能、能效与智能化的均衡突破,其技术路线不仅满足当前市场需求,更为未来的技术迭代预留了空间。无论是追求长续航的家庭用户,还是热衷性能的科技爱好者,都能在小米产品线中找到匹配需求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