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自动泊车撞墙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30 15:13:54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近期,小米汽车 SU7 因自动泊车功能故障引发多起撞墙、撞柱事故,成为行业焦点。以下从事件背景、技术原因、官方回应及行业启示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事件背景:集中爆发的自动泊车事故


2024 年 11 月 14 日至 15 日,全国 70 余位小米 SU7 标准版车主在使用自动泊车功能时遭遇事故,车辆在泊车过程中直接撞击障碍物,部分案例中倒车雷达未报警、车辆碰撞后仍持续给油,导致尾部变形、尾灯破裂等损伤。事故涉及北京、成都等多地,车主自发组建维权群统计受损情况,部分车主因维修影响二手车保值率要求额外补偿。

二、技术原因:软件授时异常与系统缺陷


根据小米官方后续调查,事故根源在于云端服务偶发故障导致的软件授时同步异常,这一问题影响了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能力。具体表现为:
  1. 传感器数据融合失效:超声波雷达与摄像头在泊车路径规划阶段未能协同工作,导致系统误判障碍物位置。例如,北京车主孙鹏的车辆在车机显示屏已识别柱子影像的情况下仍发生碰撞。
  2. 制动逻辑缺失:碰撞发生后,自动泊车程序未触发紧急制动,车辆继续行驶加剧损伤。这一问题暴露出系统在动态避障算法上的漏洞。
  3. OTA 升级的连锁反应:事故前小米于 10 月 30 日推送的 1.4.0 版本升级了代客泊车功能,但未充分测试极端场景下的兼容性,导致新版本在特定时段集中出现故障。

三、官方回应与解决方案


小米在事件发生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责任承担:承认系统 Bug 导致功能异常,承诺承担全部维修费用,并提供每天 1500 小米积分(约 150 元)的出行补贴。
  2. 技术修复
    • 2024 年 11 月通过云端服务调整临时规避风险。
    • 2025 年 1 月 24 日启动大规模 OTA 召回,针对 2024 年 11 月 26 日前生产的 30931 辆 SU7 标准版,通过软件升级强化泊车功能的冗余保护策略。

  3. 用户沟通:通过 APP、短信通知车主升级,并在《小米汽车答网友问》中强调 “智能泊车与网络信号无关”,试图消除用户对远程控制安全的疑虑。

四、行业启示: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与用户教育


  1. 技术成熟度争议
    • 自动泊车作为 L2 级辅助功能,依赖传感器融合与算法迭代。小米事件显示,即使经过 OTA 升级,仍可能存在未覆盖的边缘场景(如立柱识别)。
    • 对比其他品牌,特斯拉、小鹏等也曾出现泊车事故,但小米的问题因涉及 70 余辆车且维修成本高昂(单例维修费用达 1.2 万元),对品牌公信力冲击更大。

  2. 用户责任认知
    • 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指出,当前所有自动泊车功能均属 “辅助驾驶”,驾驶员需全程监控。小米车主在事故后被提醒 “自动泊车≠解放双手”。
    • 部分车主因过度依赖系统导致事故,反映出车企在功能宣传与用户教育上的失衡。

  3. 监管与行业趋势
    • 小米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成为智能汽车行业首例 OTA 召回案例,为行业树立了处理软件缺陷的合规范本。
    • 车路云协同技术(如 C-AVP)被视为解决单车智能局限性的方向,但目前落地仍需停车场基础设施配合。


五、用户建议


  1. 功能使用
    • 自动泊车时需保持警惕,尤其在狭窄车位、地库立柱等高危场景,建议手动干预。
    • 定期检查 OTA 更新,确保系统处于最新版本。

  2. 权益维护
    • 遭遇事故后保留现场证据,通过官方渠道申请维修与补偿。
    • 关注车辆召回信息,及时完成软件升级。

  3. 行业观察
    • 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快速迭代期,消费者需理性看待宣传话术,优先选择经过大规模验证的功能。


总结


小米 SU7 自动泊车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在复杂场景下的脆弱性,也凸显了车企在软件测试、用户沟通与责任承担方面的挑战。尽管小米通过 OTA 召回与补偿措施积极应对,但事件对品牌形象的影响仍需时间修复。对于行业而言,此次事故再次警示:技术创新需与安全冗余并重,而用户对辅助驾驶的正确认知,仍是智能汽车普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