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构造融合了高性能动力系统、轻量化车身、智能化底盘及创新安全设计,以下是其核心技术解析:
一、动力系统:多电机与电池技术突破
小米汽车采用多元动力架构,覆盖不同性能需求:
- 电机配置
- 基础版 SU7 搭载单电机后驱系统,采用联合汽车电子的 V6 电机,最大功率 299 马力,转速达 21,000rpm。
- 高性能版(如 SU7 Max)升级为双电机四驱,使用汇川联合动力的 V6s 电机,单台功率 374 马力,系统总功率 673 马力,零百加速 2.78 秒。
- 赛道版 SU7 Ultra Prototype 更配备三电机系统(V8s + V8s + V6s),总马力 1548PS,转速达 27,200rpm,采用碳化硅电控模块和双向全油冷散热技术,支持赛道级持续高功率输出。
- 电池技术
- 电池类型与供应商:标准版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弗迪电池或宁德时代神行电池),长续航版搭载宁德时代麒麟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达 156Wh/kg。赛道版 SU7 Ultra 则全球首发宁德时代麒麟 II 高功率电池包,支持超大放电功率(1330kW),满足三电机全功率输出需求。
- 安全设计:电池包采用 14 层物理防护(3 层顶部支撑、3 层侧碰撞防护、8 层底部防护),配合 CTB 一体化技术将电池上盖与车身融合,整车扭转刚度达 51,000N・m/deg,超越布加迪威龙。电芯倒置设计使泄压阀朝下,极端情况下快速释放能量,同时侧面填充 165 片气凝胶,可抵御 1000°C 高温。
二、底盘与车身:智能化与轻量化结合
- 智能底盘技术
- 全主动悬架:每个轮端配备 4.6kW 动力源和双阀 CDC,支持 140mm 高度调节和 100 倍于空气弹簧的调节速度,可实现 “零颠簸、零侧倾、零俯仰”,甚至反向侧倾(如摩托车压弯姿态)。
- 四电机系统:前双电机(单台 449 马力)与后双 V8s 电机组成 2054 马力动力集群,支持四轮独立扭矩控制,实现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极端场景操控。
- 线控化底盘:48V 全干式线控制动响应速度提升 40%,拖滞力矩降低 50%;线控转向支持 5:1~15:1 转向比,可实现无方向盘座舱布局,原生支持完全自动驾驶。
- 车身材料
- 高强度钢与铝合金占比达 90.1%,A 柱、B 柱等关键部位采用 2000MPa 超高强度钢,后地板和三角梁采用一体压铸铝。
- 赛道版 SU7 Ultra 全车覆盖 21 处碳纤维部件(如车顶、尾翼、前舱盖),总使用面积 5.5㎡,整车减重超 500kg,同时提升抗扭刚度。
三、智能驾驶与电子系统:全栈自研与生态协同
- 感知与决策
- 多模态感知系统:搭载 192 线固态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及仿生复眼摄像头,动态范围达 160dB,支持 10-10,000lux 光照场景。
- 大模型应用:DriveLM 多模态大模型(2800 亿参数)提升复杂路口决策效率 40%,配合车路云一体化生态,实现厘米级实时定位和路侧单元互联。
- 交互与互联
- 车机系统基于 HyperOS,支持手机 - 汽车超融合,调用手机 NPU 辅助智驾决策,紧急制动响应速度提升 18%。
- 智能驾驶功能覆盖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2025 年目标将城市 NCA 接管里程降至 0.1 次 / 百公里。
四、充电与用户体验:效率与场景优化
- 充电技术
- 智慧充电生态:兼容 99% 第三方充电桩,接入 115 万个公共桩,通过智能选桩算法推荐高功率站点,平均决策耗时从 5.2 分钟降至 1.3 分钟。
- 低温优化:在途电池加热功能可将电池预热至最佳充电温度,提升低温充电效率,同时动态调整加热策略避免电量耗尽。
- 便捷功能
- 即插即充支持无感启动,插枪后 30 秒内自动充电,覆盖 17,000 + 充电桩;App 控制地锁功能可远程释放被占用车位,提升充电资源利用率。
五、安全体系:硬件冗余与软件防护
- 被动安全
- 电池包通过 1050 项安全测试(国家标准 20 倍),包括碰撞、挤压、火烧等,水冷系统不工作时仍可在 55℃高温下无明火。
- 车身结构通过 FIA 赛制防滚架认证,配合 10 安全气囊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设计,提升碰撞保护能力。
- 主动安全
- 全栈自研 BMS 系统每秒检测 800 + 信号,4ms 内切断异常电流;车云协同预警系统实现 ASIL-D 功能安全等级,实时监控电池状态。
- 智能驾驶冗余设计包括双芯片、双传感器及量子密钥加密,确保数据传输安全。
小米汽车通过动力性能、智能化底盘、轻量化材料及全场景生态的深度整合,构建了从赛道到日常出行的全方位技术体系,其构造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极致性能的追求,也展现了对用户体验与安全的系统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