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创始人是雷军,他同时担任小米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是小米汽车项目的核心推动者和战略决策者。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说明:
一、雷军与小米汽车的绑定关系
- 法定代表人与核心决策者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1 年 9 月 1 日,雷军作为法定代表人直接领导该项目。从公司注册到首款车型小米 SU7 的发布(2024 年 3 月),雷军全程参与关键决策,包括技术路线选择、工厂建设、供应链管理等。例如,他亲自带队调研 70 多天,面访 200 多人,最终决定以 “全栈自研” 为核心策略。
- 资源投入与风险承担
小米汽车初期投资 100 亿元人民币,雷军承诺未来 10 年投入 100 亿美元,并明确表示 “钱全部自己出,风险自己扛”。这种高度的资源投入和风险承担,体现了他对小米汽车的绝对主导权。
- 个人声誉与战略绑定
雷军在多个场合表示,小米造车是他 “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并将个人声誉与项目深度绑定。例如,2024 年小米 SU7 发布会上,他称 “赌上人生全部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这种表态进一步巩固了他作为创始人的地位。
二、雷军在小米汽车中的具体角色
- 战略制定者
- 技术路线:主导小米汽车采用 “800V 高压平台”“全栈自研自动驾驶” 等技术,例如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助力小米 SU7 刷新纽北赛道记录。
- 产品定位:提出 “先造工程师想买的车”,通过调研 300 多名工程师和分析员工停车场车辆,最终确定首款车型为中型溜背轿车(小米 SU7)。
- 市场策略:采用 “极致性价比” 策略,小米 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低于市场预期,推动 27 分钟大定破 5 万辆的销售奇迹。
- 资源整合者
- 供应链管理:整合宁德时代、比亚迪、高通等全球供应商,例如小米 SU7 的电池由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共同供应,智能座舱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
- 人才招募:雷军亲自面试核心团队成员,例如前北汽极狐总裁于立国、上汽大众销售总监周钘等行业资深人士加入小米汽车。
- 品牌与用户连接者
- 用户调研:雷军在 3 年内试驾 170 多辆竞品车型,整理 20 万字笔记,深入了解用户需求。
- 用户体验:在小米 SU7 交付现场,雷军亲自为用户开车门,并通过直播与用户直接互动,强化品牌亲民形象。
三、小米汽车的组织架构与雷军的领导风格
- 集权式管理
小米汽车采用 “战时指挥部” 架构,核心高管如于立国(智能制造)、黄振宇(供应链)、于锴(产品)等直接向雷军汇报。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确保战略执行的高效性,例如 2024 年产能冲刺阶段,雷军要求工厂月产提升至 2.5 万辆。
- 跨部门协同
雷军推动小米集团内部资源协同,例如将手机业务的 AI 技术、生态链资源(如米家智能设备)整合到汽车业务中,实现 “车家互联”。
- 质量管控
雷军强调 “质量一票否决制”,要求供应链和生产环节严格把控,例如黄振宇兼任质量部总经理,直接向雷军汇报。
四、雷军与其他新势力创始人的对比
维度 | 雷军(小米汽车) | 李斌(蔚来) | 何小鹏(小鹏) |
---|---|---|---|
背景 | 连续创业者(金山、小米) | 连续创业者(易车网) | 技术出身(UC 创始人) |
资源整合 | 依托小米集团生态链和资金优势 | 依赖资本运作(多次融资) | 强调自动驾驶技术自研 |
产品策略 | 极致性价比 + 高配技术(如 800V 平台) | 高端定位 + 用户社区运营 | 智能驾驶为核心卖点 |
管理风格 | 集权式 + 快速决策 | 扁平化 + 用户导向 | 技术驱动 + 研发投入优先 |
五、雷军的长期愿景与挑战
- 全球前五目标
雷军明确表示,小米汽车的长期目标是进入全球汽车行业前五,计划 2025 年销量突破 45 万辆,远超原定 30 万辆目标。
- 技术壁垒构建
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持续投入,例如 2024 年研发投入 240 亿元,计划 2025 年推出第二代平台。
- 市场竞争
面临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的竞争,以及传统车企转型的压力。雷军通过 “生态链 + 性价比” 策略试图破局,例如小米 SU7 通过米家 APP 实现车家互联。
结论
雷军作为小米汽车的创始人,不仅是战略制定者和资源整合者,更是项目的精神领袖。他通过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极致的用户导向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推动小米汽车在短时间内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雷军的 “All in” 态度和小米集团的生态优势,为小米汽车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