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的合作策略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涵盖了供应链核心环节、技术研发、生态整合及全球化布局。以下从六大维度解析其最可能的合作方向及具体案例:
一、电池与能源系统: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双轨并行
作为电动汽车的 “心脏”,电池供应链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小米采取 **“三元 + 磷酸铁锂” 双线策略 **,与全球动力电池双巨头深度绑定: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提供三元锂电池,并联合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使电芯内阻降至 0.25 毫欧姆以下,助力 SU7 Ultra 刷新纽北赛道圈速纪录。双方还成立合资公司北京时代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10 亿元,宁德时代持股 51%,小米占 5%,旨在确保高端电池供应。
- 比亚迪:为小米 SU7 标准版提供 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支持 620 公里续航。双方联合开发智能驾驶和车载系统,并探索碳纤维轻量化技术,推动 SU7 Ultra 冲击 80 万元级高端市场。
这种 “技术互补 + 产能保障” 的合作模式,既满足了不同车型的性能需求,又分散了供应链风险。
二、核心零部件:汇川技术与拓普集团的技术攻坚
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小米选择与细分领域龙头合作,实现技术突破:
- 驱动电机:苏州汇川联合动力(汇川技术子公司)为小米 SU7 提供永磁同步电机,支持 400kW 峰值功率,确保其加速性能(0-100km/h 加速 3.2 秒)。
- 空气悬架:拓普集团为小米 SU7 Ultra 定制智能空气悬架系统,支持 5 档高度调节,结合 CDC 连续阻尼控制,提升操控稳定性。
- 电子域控制器:思灵机器人打造的柔性组装线,实现域控制器生产效率提升 30%,并支持多型号兼容。
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还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成本。
三、自动驾驶:光庭信息与慧博云通的生态协同
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采取 **“自研 + 合作”** 策略,构建多层次技术体系:
- 测试与数据:光庭信息为小米提供自动驾驶人机交互测试服务,覆盖界面逻辑、响应速度等环节,并通过 ASPICE CL3 认证确保车规级标准。慧博云通则负责数据采集与标注,年处理超 10PB 驾驶数据,支持算法迭代。
- 算法与感知:小米投资 Momenta、纵目科技等公司,布局 BEV+Transformer 架构的端到端算法。同时,SU7 Ultra 搭载禾赛科技 AT128 激光雷达,配合英伟达 Orin 芯片,实现城市 NOA 功能。
这种 “底层技术投资 + 应用层合作” 的模式,加速了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落地。
四、智能座舱与车联网:商汤与博泰的生态融合
小米将智能座舱视为 “移动的智能终端”,通过跨界合作强化生态联动:
- AI 大模型:商汤科技为 SU7 提供 “日日新” 大模型,支持连续多轮语音交互、AI 闲聊、3D 视线追踪等功能,座舱交互响应速度提升 40%。
- 车联网:博泰车联网(现更名为泰伯)与小米合作开发 “1+1+N” 跨平台体系,整合手机、汽车、智能家居设备。例如,小米手表可作为蔚来汽车的智能钥匙,小米手机可控制小鹏汽车。
这些合作使小米汽车与生态链产品形成深度协同,提升用户粘性。
五、整车制造与供应链:北汽蓝谷与长安汽车的产能协同
为快速实现量产,小米与传统车企在制造环节展开合作:
- 北汽蓝谷: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北汽海蓝芯能源科技,小米出资 5000 万元,占比 12.82%,共同投资 10 亿元建设电池工厂,保障动力电池供应。
- 长安汽车:合资成立 “小米之家汽车”,利用长安的制造经验和渠道资源,推动 SU7 在三四线城市的销售。
此外,小米通过投资易弗明等材料企业,布局铝硅镀层热成形钢技术,实现车身轻量化与成本优化。
六、全球化布局:德国研发中心与欧洲市场开拓
为拓展海外市场,小米采取 “技术本地化 + 渠道共建” 策略:
- 德国研发中心:计划在慕尼黑设立电动汽车开发中心,专注于高性能车型研发,并聘请宝马、法拉利工程师,推动 SU7 运动版进军欧洲市场。
- 销售网络:在杜塞尔多夫设立欧洲销售协调中心,并与当地经销商合作,计划 2027 年启动海外交付。
这种 “研发先行 + 渠道渐进” 的模式,有助于小米规避贸易壁垒,提升品牌影响力。
未来合作趋势:从技术互补到生态闭环
小米造车的合作逻辑正从 **“单点突破”转向“全链路整合”**:
- 垂直整合:通过投资赣锋锂电、蜂巢能源等企业,布局电池上游材料,降低对宁德时代的依赖。
- 标准共建:与比亚迪、宁德时代联合制定 “电电增程” 技术标准,推动行业技术迭代。
- 生态延伸:将 “小米澎湃 OS” 与汽车深度融合,实现手机、家居、汽车的无缝互联,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
这种 “核心技术自研 + 生态伙伴协同” 的模式,将助力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