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乘联会及第三方机构发布的 2025 年 1 月销量数据,小米汽车当月销量为22,897 辆,其中主力车型小米 SU7 贡献了全部销量。这一成绩不仅使其在中大型轿车市场中以绝对优势登顶(第二名奥迪 A6L 销量为 45,148 辆,第三名奔驰 E 级为 33,302 辆),还首次超越蔚来等新势力品牌,跃居新势力销量榜第二位。
市场表现与核心驱动因素
- 销量结构与市场地位
小米 SU7 在 1 月的销量占中大型轿车市场总销量的 7.9%,同比 2024 年 1 月(SU7 尚未上市)实现了从 0 到 2.29 万辆的突破。其销量在全国 20 个主要城市中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集中特征:杭州(2,252 辆)、武汉(1,317 辆)、上海(1,265 辆)、北京(1,248 辆)、广州(1,219 辆)五大城市贡献了超过 30% 的销量。这一分布与小米汽车初期重点布局一线城市的策略高度吻合。
- 产能与供应链支撑
小米汽车北京工厂一期在 2025 年 1 月的实际产能利用率接近 200%,通过 24 小时双班倒生产模式,实现了每 76 秒下线一台 SU7 的效率。尽管产能已达极限,但订单积压问题依然存在 ——1 月新增订单量超过 4 万辆,导致提车周期延长至 8-12 周。为缓解产能压力,小米汽车正加速推进工厂二期建设,并计划于 2025 年第三季度投产,预计将新增 30 万辆年产能。
- 产品竞争力与用户反馈
小米 SU7 的热销与其 “科技平权” 策略密切相关。21.59-29.99 万元的定价区间覆盖了主流消费市场,而激光雷达、800V 碳化硅平台、HyperOS 车机系统等配置则打破了传统豪华品牌的技术壁垒。用户调研显示,35 岁以下年轻用户占比达 62%,其中 78% 的消费者将 “智能驾驶功能” 列为购车决策的核心因素。
行业对比与未来挑战
- 与新势力品牌的竞争
1 月新势力销量排名中,小鹏汽车以 30,350 辆位居第一,小米汽车以 22,897 辆紧随其后,理想汽车(29,927 辆)和零跑汽车(25,170 辆)分列第三、四位。尽管小米在销量规模上仍落后于头部品牌,但其单车均价(约 25 万元)显著高于小鹏(约 18 万元)和零跑(约 15 万元),显示出更强的盈利能力。
- 传统车企的应对策略
面对小米等新势力的冲击,传统豪华品牌开始加速电动化转型。例如,奥迪 A6L 在 1 月推出了 e-tron 电动版,起售价下探至 45 万元,较燃油版低 10 万元;奔驰 E 级则通过 OTA 升级新增了城市 NOA 功能。不过,这些举措尚未扭转其市场份额下滑的趋势 ——1 月传统燃油中大型轿车销量同比下降 19.3%,而新能源车型同比增长 68.7%。
- 小米汽车的下一步布局
为维持增长势头,小米汽车计划在 2025 年推出两款新车型:6 月上市的 SUV 车型 YU7(预售价 35-40 万元)和下半年亮相的旗舰轿车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此外,武汉工厂的筹建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预计 2025 年底投产,初期产能规划为 15 万辆 / 年。若产能扩张顺利,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5 年冲击 35 万辆的年销量目标。
数据来源与统计说明
- 销量数据主要来自乘联会及交强险上险量统计,覆盖全国 98% 的乘用车市场。
- 城市销量排名基于 20 个重点城市的上险数据,未包含三四线城市及县级市场。
- 小米 SU7 的交付量统计口径为 “已上牌车辆”,不包含未交付的订单。
综上,小米汽车在 2025 年 1 月的销量表现印证了其 “高性价比 + 智能化” 策略的有效性,但产能瓶颈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仍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挑战。随着新车型的推出和产能扩张,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进一步巩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