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产能不足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30 05:51:53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当前面临的产能不足问题,是其作为新势力车企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典型挑战的集中体现。结合最新动态与行业背景,可从现状、成因、应对及影响四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产能现状:订单积压与交付压力并存


  1. 交付数据与目标差距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交付量为 2.9 万辆,虽环比增长显著,但与全年 35 万辆目标相比,月均需交付近 3 万辆。截至 4 月底,未交付订单仍超过 18 万辆,按当前交付速度需半年以上消化。尤其 SU7 Pro 版本交付周期长达 43-46 周(约 10-11 个月),远超用户预期。
  2. 工厂产能爬坡困境
    北京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但实际通过双班制(24 小时生产,每日停机维护 4 小时)已超负荷运转,日产能达 700 辆,利用率接近 200%。即便如此,仍难以满足需求 —— 仅 3 月单周新增订单就达 1.9 万辆,产能缺口显著。二期工厂预计 6 月竣工、7 月投产,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但需 2-3 个月爬坡期,短期内难解燃眉之急。

二、产能瓶颈的多维成因


  1. 供应链管理复杂度激增
    • 核心零部件供应波动:SU7 标准版采用比亚迪(弗迪电池)与宁德时代双电池供应商体系,但两家企业均面临全球订单激增压力。例如,宁德时代需优先保障特斯拉、宝马等国际客户,导致小米排期靠后。芯片方面,英伟达 Orin 芯片因美国出口限制需申请许可证,虽未直接断供,但交付周期延长影响生产节奏。
    • 多车型协同压力:除 SU7 系列外,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其生产线调试与零部件分配进一步分流产能。SU7 Ultra 上市后 3 天锁单超 1 万辆,加剧了高端车型对产能的争夺。

  2. 工厂建设与工艺挑战
    • 新工厂建设进度:武汉工厂虽传闻用于生产第三款车型 N3(增程式 SUV),但截至 4 月底仍无官方公告。北京二期工厂虽封顶并完成暖通施工,但设备调试与人员培训尚未完成。
    • 工艺优化难度:SU7 采用 9100 吨超级大压铸技术,焊接点减少 840 处,但新工艺良率提升需时间。早期工厂日产能仅 240 辆,反映出产线磨合阶段的效率瓶颈。

  3. 外部政策与市场环境
    • 美国政策限制:国防部禁止 2027 年后采购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虽暂未影响商业合作,但供应链企业为规避风险可能调整产能分配。英伟达 H20 芯片出口许可不确定性,或影响下一代智能驾驶系统的量产进度。
    • 竞品分流效应:理想、蔚来等品牌通过补贴政策争夺用户,部分持币待购消费者转向交付更快的竞品,进一步放大小米的产能压力。


三、应对策略:扩产、供应链优化与用户沟通


  1. 产能扩张加速
    • 现有工厂挖潜:北京一期工厂通过增加班次、优化排班,将日产能从 240 辆提升至 700 辆,并计划在二期投产后实现两厂总产能 30 万辆 / 年,极限状态可达 60 万辆 / 年。
    • 新工厂布局:武汉工厂二期预计 2025 年底宣布落地,利用东风云峰工厂闲置产能(年产能 30 万辆),最快 2026 年投产。此外,第三工厂选址已提上日程,目标覆盖中部及南部市场。

  2. 供应链弹性增强
    • 多元化采购:除宁德时代、比亚迪外,小米与欣旺达等电池厂商接触,计划引入第三家供应商以分散风险。芯片方面,联合地平线开发替代方案,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
    • 供应商协同:向核心供应商发出提升配件产能的需求,并通过投资芯联动力等企业(与东风共同增资)强化电驱系统供应链。

  3. 用户预期管理
    • 动态信息披露:通过小米汽车 App 实时更新订单状态,明确告知用户 “锁单后预计交付周期”,并建立专属交付群提供一对一沟通。
    • 纠纷处理机制:针对部分用户因变更配置或延迟提车引发的定金纠纷,小米明确 “订单有效期 360 天” 规则,同时通过法律途径应对恶意投诉(如博主徐里里事件)。


四、影响评估:短期阵痛与长期机遇


  1. 市场信心波动
    交付延迟导致部分用户转向二手车市场,出现价格倒挂现象(新车未提已降价),短期内可能影响品牌溢价。但从长期看,SU7 锁单量突破 10 万且每日稳定新增,显示市场对产品力的认可,产能释放后有望迎来交付高峰。
  2. 行业竞争格局
    产能不足使小米在 2025 年上半年销量榜单中表现起伏(周销量最低 0.25 万辆),但二期工厂投产后,其全年交付量预计达 32-38.5 万辆,或超越蔚来、小鹏成为新势力头部。若武汉工厂顺利投产,2026 年产能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形成与特斯拉、比亚迪直接竞争的实力。
  3. 供应链话语权重构
    小米通过 “技术授权 + 联合投资” 模式(如与福特合作电池工厂),逐步从单纯采购转向深度协同。这种模式既能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又可通过技术输出反哺研发,为长期产能稳定奠定基础。

结语


小米汽车的产能不足是新兴车企从 “爆款单品” 向 “规模量产” 转型的必经阶段。尽管当前面临供应链波动、工厂爬坡等挑战,但其通过双工厂布局、供应商多元化及用户沟通机制,正逐步构建产能弹性。随着二期工厂投产与武汉项目落地,预计 2025 年下半年产能将显著改善。对于消费者而言,需理性看待交付周期;对于投资者,则需关注产能释放进度与供应链成本控制能力。这场产能攻坚战的结果,将决定小米能否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稳居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