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发布会以 “技术破界,生态重构” 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其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战略布局。以下是发布会的核心内容及后续动态的深度解析:
一、发布会核心亮点
1. SU7 Ultra:性能与科技的巅峰之作
- 动力与赛道基因:作为小米汽车的旗舰车型,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双 V8s+V6s),综合功率达 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 1.98 秒,极速突破 350km/h。其赛道版车型已完成纽北赛道测试,圈速 6 分 46 秒 874,刷新全球四门量产车纪录。
- 智能驾驶:标配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算力达 11.45EFLOPS,支持城市领航辅助、自动泊车等功能,覆盖全国 45 个城市。未来计划通过 OTA 升级至 L3 级自动驾驶。
- 价格与权益:起售价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小订用户可享优先交付权、限时改配服务及八项尊享用车权益,包括 5 年免费保养、专属管家服务等。
2. YU7:首款 SUV 的生态化布局
- 定位与设计:中型纯电 SUV,车长 4999mm,轴距 3000mm,风阻系数 0.23Cd。采用隐藏式门把手、溜背造型及主动式扰流板,提供寒武岩灰、黑、白等五款配色。
- 性能与续航:单电机后驱版 CLTC 续航 820km,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 508kW,零百加速 3 秒,搭载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5 分钟续航增加 200km。
- 智能座舱:配备澎湃 OS 系统,支持米家设备互联、小爱同学全场景交互,副驾 “观影模式” 及抽屉式车载冰箱等配置提升舒适性。
3. 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
- 电池技术:SU7 Ultra 采用赛道版高功率电池包,最大放电功率 1330kW,电量 20% 时仍可维持 800kW 放电,配合双大面冷却系统实现连续赛道驾驶不衰减。
- 生态互联:小米 HyperOS 系统实现 “人 - 车 - 家” 无缝联动,用户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辆及智能家居,如启动空调、扫地机器人等。
二、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订单与交付:SU7 Ultra 上市 10 分钟大定订单突破 6900 台,截至 4 月底累计订单超 15000 台,显示市场对其性价比的高度认可。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台,SU7 系列已交付超 20 万台。
- 用户评价:车主普遍认为 SU7 Ultra 在性能、科技感和价格上具有竞争力,尤其在同级别车型中(如保时捷 Taycan、特斯拉 Model S Plaid)性价比突出,但部分用户指出其内饰豪华感仍有提升空间。
三、全球化战略与技术合作
1. 欧洲市场布局
- 研发中心: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聚焦高性能车型调校及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团队引入宝马、劳斯莱斯技术专家,加速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的本地化适配。
- 销售计划:SU7 Ultra 计划于 2025 年下半年进入欧洲市场,初期将在德国、法国等国家建立销售网络,主打高性能与生态互联卖点。
2. 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 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提供三元锂电池,汇川技术供应驱动电机,拓普集团负责空气悬架系统,与华为合作开发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 技术协同:与哈工智能合作智能产线,引入星源卓镁、保隆科技等企业优化零部件供应链,确保产能与质量稳定。
四、未来规划与行业影响
- 产品矩阵:2025 年下半年计划推出第二款 SUV 车型(或为中型纯电车型),2026 年布局 MPV 市场,形成 “轿车 + SUV+MPV” 的全品类覆盖。
- 技术迭代:2025 年将投入 300 亿元研发资金,重点突破固态电池、4680 圆柱电池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目标 2026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的部分场景落地。
- 行业意义:小米汽车通过 “高性能 + 高性价比” 策略,打破传统豪华品牌垄断,推动智能电动汽车技术普惠。其 “手机 + 汽车 + AIoT” 生态模式为行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维度。
五、用户关注热点解答
- 价格与权益:SU7 Ultra 起售价 52.99 万元,相比预售价格降低约 30 万元,限时赠送 9 万元权益(如竞速套装、专属赛道服务),性价比优势显著。
- 交付与售后:小订用户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优先排产,锁单用户可限时改配。全国已建成 200 家小米汽车门店,提供 “2V1 专属管家” 及 5 年免费基础保养。
- 智能驾驶:端到端智驾系统已通过万人团测试,支持全场景自动泊车、无保护路口通行等功能,未来将逐步开放城市领航辅助。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发布会不仅展示了 SU7 Ultra 和 YU7 两款重磅车型,更通过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确立了其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从赛道性能到家庭场景,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化布局,小米正以 “极致性价比” 和 “生态化创新” 重塑行业格局。随着技术迭代与产能提升,其能否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台交付目标,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