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工厂的产量已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其产能布局和实际生产情况可从以下几个维度综合分析:
一、工厂产能布局与设计规划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于 2023 年竣工,2024 年 4 月正式投产。通过产线优化和双班制生产,实际产能已大幅超越设计值。2024 年 11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 万辆,产能利用率高达 160%-200%。
-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工厂,占地面积扩展至 105 公顷,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原计划 2025 年 6 月竣工,实际于 4 月 15 日完成验收,预计 7-8 月投产。投产后,两厂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 / 年。若满负荷运行,叠加产线优化,2025 年最高产能可能达到 45 万辆。
二、2024-2025 年实际产量与交付表现
- 2024 年交付数据:全年累计交付 136,854 辆,超额完成目标,其中 10 月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 2 万辆,11-12 月冲刺月产量 2.4 万辆。
- 2025 年最新进展:
- 第一季度:1-3 月累计交付超 6.9 万辆,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预计 4 月达 3 万辆以上。
- 订单与交付周期:截至 2025 年 3 月,SU7 系列累计订单超 32 万辆,已交付 18 万辆,仍有约 15 万辆待生产。锁单后交付周期普遍超过 25 周,部分车型(如 SU7 Pro)达 43-46 周。
- 目标调整:雷军宣布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显示对产能提升的信心。
三、产能爬坡的关键举措与挑战
- 生产模式优化:
- 双班制与自动化:一期工厂自 2024 年 6 月起实行 24 小时双班倒,日产量超 700 辆,每 76 秒下线一辆新车,员工主要负责质检和设备维护。
- 供应链协同:与宁德时代、弗迪电池合作保障电池供应,武汉新增前副车架生产线(年产 30 万套)强化零部件供给。
- 二期工厂加速投产:
- 二期工厂投产后,预计需 2-3 个月爬坡期,三季度中下旬实现稳态生产。若复制一期工厂 176% 的产能利用率,2025 年总产能或达 38.5 万辆。
- 新品上市压力:首款 SUV 车型 YU7 预计 6-7 月上市,初期产能或集中于 SU7 系列,但二期工厂的投产将缓解多车型生产压力。
四、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影响
- 政策支持: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延续,叠加地方补贴(如海南个人充电补贴最高 1600 元)和以旧换新政策(最高补贴 2 万元),刺激市场需求。
- 竞争格局: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等竞品降价施压,但小米凭借智能化体验和性价比维持订单热度。SU7 Ultra(预售价 52.99 万起)上市 3 天锁单破 1 万台,显示高端市场接受度。
- 出口潜力:尽管面临欧盟反补贴调查和美国关税压力,小米仍计划通过海外建厂(如墨西哥)拓展国际市场,但短期产能仍聚焦国内。
五、未来产能规划与展望
- 三期工厂储备:北京亦庄新增 52 公顷地块或用于三期扩建,进一步扩大产能。
- 技术升级:投资超 130 亿元研发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未来或通过 800V 碳化硅平台、CTB 电池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 长期目标:2026 年规划产能 50 万辆,逐步实现 “技术平权” 与全球化布局。
总结
小米汽车工厂的产量已从 2024 年的 13.5 万辆跃升至 2025 年的冲刺 35 万辆目标,核心驱动力来自一期工厂的产能挖潜和二期工厂的快速投产。尽管面临供应链波动和新品上市的挑战,小米通过双班制、自动化升级和供应链协同,正逐步释放产能潜力。随着二期工厂在 2025 年中投产,叠加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产能与交付的双重突破,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