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的产能与交付情况呈现出 "高增长与高压力并存" 的特点。以下是基于最新数据的深度分析:
一、当前产能现状
- 一期工厂极限运行
北京一期工厂通过双班制生产,月产能已提升至 2.4 万 - 2.5 万台。该工厂采用一体化压铸、CTB 电池等先进工艺,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实际产能利用率接近 200%。但受限于物理空间,一期工厂年产能上限约 15 万辆,目前已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 二期工厂即将投产
二期工厂扩建后总占地面积达 105 公顷,年产能规划 30 万辆。最新进展显示,二期工厂已完成验收,预计 2025 年 6 月启动试生产,7-8 月进入正式量产阶段。投产后,初期月产能预计 1.5 万 - 2 万台,到年底逐步爬坡至 3 万台。
- 供应链瓶颈缓解
电池供应方面,SU7 标准版采用弗迪刀片电池与宁德时代电池混装模式,Pro/Max 版仅用宁德时代电池。尽管曾因供应商信息不透明引发争议,但当前电池供应已趋于稳定,月配套能力达 3 万套。芯片方面,小米通过 "芯片期货" 模式锁定台积电 4nm 车规芯片产能,保障智驾系统供应。
二、订单与交付压力
- 未交付订单创历史新高
截至 2025 年 4 月 25 日,小米 SU7 未交付订单达 18 万台,较 3 月初的 15 万台增长 20%。按当前月交付 3 万台计算,需 6 个月才能消化完积压订单。若新订单持续以每月 1.5 万台速度增长,实际交付周期可能延长至 8 个月。
- 各版本交付周期分化
- Max 版:因电池供应优先保障,交付周期缩短至 28-31 周(约 7 个月)
- Pro 版:交付周期 33-36 周(约 8 个月)
- 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 35-38 周(约 9 个月),部分地区甚至出现 "2025 年下单、2026 年提车" 的情况
- 产能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从订单结构看,43.16% 用户选择顶配 Max 版,但该版本占当前产能比例不足 30%。小米正通过调整产线优先级,将 Max 版产能占比提升至 40%,预计 6 月起交付周期可缩短 2-3 周。
三、未来产能规划
- 工厂扩建与技术升级
- 武汉工厂启动征地,规划年产能 40 万辆,2026 年投产
- 北京二期工厂引入 500 台协作机器人,将生产节拍从 76 秒 / 台提升至 65 秒 / 台,年产能潜力增至 35 万辆
- 供应链垂直整合
- 自研 CTB 电池包实现 100% 自动化生产,成本降低 15%
- 与比亚迪联合开发 4680 大圆柱电池,2025 年 Q3 量产,能量密度提升 20%
- 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
北京市政府将小米汽车纳入 "新基建" 重点项目,提供 10 亿元产能提升专项补贴。叠加 2 年免息贷款、置换补贴等政策,预计 2025 年 SU7 月均订单将突破 3.5 万台,倒逼产能加速释放。
四、风险与挑战
- 质量控制压力
2025 年 3 月电池爆燃事故暴露供应链管理隐患。小米已成立专项小组,将电池碰撞测试标准从国标提升至 120%,但产能提升可能导致品控难度加大。
- 市场竞争加剧
特斯拉 Model 3 焕新版降价至 22.99 万元,比亚迪汉 EV 新增 460km 续航版本,对 SU7 标准版形成直接冲击。小米计划 6 月推出 "限时选装包",通过免费升级 Nappa 真皮座椅等配置巩固市场份额。
- 技术迭代风险
英伟达 Orin 芯片产能受限,可能影响 SU7 Max 版智驾功能交付。小米正加速自研 "松果智驾芯片",预计 2025 年 Q4 流片,2026 年实现全面替代。
总结
小米 SU7 的产能建设已进入 "二期工厂投产前冲刺" 阶段,短期交付压力仍将持续。随着二期工厂产能释放、供应链优化及新车型 YU7 分流部分需求,预计 2025 年 Q4 交付周期将逐步缩短至 4-5 个月。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 Max 版或等待 2026 年产能完全释放,可能是更理性的购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