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造车最新消息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30 07:58:00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造车业务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首款车型 SU7 系列持续热销,第二款 SUV 车型 YU7 即将上市,同时海外布局和技术研发也在加速推进。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量产交付与市场表现


  1. SU7 系列销量持续攀升
    小米 SU7 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累计交付量已超过 18 万辆,2025 年 2 月推出的高性能版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起)进一步推动销量增长。截至 3 月 11 日,SU7 系列累计订单突破 32 万辆,其中 SU7 Ultra 上市三天大定订单超 1.9 万台,锁单量破 1 万台。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交付量环比增长 50%,单月交付量连续 5 个月突破 2 万辆,全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2. 产能扩张与工厂建设
    为应对订单增长,小米北京第二工厂(二期)正在扩建,总面积将从 53 公顷增至 105 公顷,预计年中投产,届时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工厂采用 AI 大模型技术,实现 76 秒下线一台车的自动化生产。

二、产品矩阵与技术突破


  1. 第二款车型 YU7 即将上市
    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发布,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跑 SUV,长宽高为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提供单电机(235kW)和双电机(220kW+288kW)版本,CLTC 续航最高 835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YU7 将搭载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系统,售价预计 25 万 - 35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2. SU7 Ultra 的赛道技术下放
    SU7 Ultra 量产版与赛道原型车(Prototype)共享三电机系统(双 V8s+V6s,1548 马力)、赛道版电池和热管理技术,但原型车为非上路车型,专注于纽北赛道测试。量产版支持合法上路,并配备碳陶瓷刹车、空气动力学套件等,0-100km/h 加速 2.16 秒,CLTC 续航 620 公里。
  3. 智能化与生态融合
    小米汽车搭载澎湃 HyperOS 系统,实现 “人车家全生态” 互联,支持语音控制智能家居、手机无感解锁等功能。智能驾驶方面,SU7 Ultra 算力达 10.68EFLOPS,支持高速 / 城市 NOA,累计智驾测试里程突破 1 亿公里。

三、海外布局与战略规划


  1. 欧洲研发中心成立
    小米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聚焦赛道性能调校和高端车型研发,团队成员包括宝马、法拉利前工程师,目标是将赛道技术下放至量产车型。此外,小米计划 2030 年前进入欧洲市场,SU7 Ultra 或于 2027 年率先登陆,初期试水西班牙、德国、法国。
  2. 全球化挑战与机遇
    小米在欧洲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达 18%,为汽车出海奠定品牌基础。但高端车型海外售价可能更高(如 SU7 Ultra 国内 52.99 万元,欧洲或超 80 万元),且需应对品牌认知不足和供应链成本压力。

四、财务与盈利前景


  1. 短期亏损与长期目标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收入 321 亿元,毛利率 18.5%,净亏损 62 亿元。2025 年第一季度预计亏损 1-2 亿元,接近盈亏平衡。若单季度交付 10 万辆且均价 25 万元,毛利率有望达 20%,最快 2025 年第二季度盈利。
  2. 成本控制与供应链
    小米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SU7 Ultra 单位成本下降推动毛利率提升至 20%。供应链方面,宁德时代提供三元锂电池,汇川技术供应驱动电机,拓普集团提供空气悬架,蓝思科技供应中控屏。

五、用户反馈与市场争议


  1. 好评与亮点
    • 性能强劲:SU7 Ultra 零百加速 2.16 秒,赛道级操控获用户认可。
    • 智能生态:车机与米家设备无缝互联,语音控制全屋家电。
    • 设计独特:液态银车漆、可升降尾翼等设计吸引年轻用户,30% 车主因颜值下单。

  2. 争议与改进
    • 交付延迟:SU7 Pro 提车周期长达 47 周,部分用户等待超两个月。
    • 软件优化:自动泊车对复杂车位识别偶发卡顿,官方承诺 OTA 升级。
    • 品牌认知:传统车主对 “手机厂造车” 仍存疑虑,需时间沉淀口碑。


总结


小米造车在 2025 年呈现 “销量增长、技术突破、全球化加速” 的态势,SU7 系列稳固市场地位,YU7 和 SU7 Ultra 拓展产品矩阵,欧洲研发中心布局高端化。尽管面临交付压力和盈利挑战,但小米凭借生态优势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有望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持续扩大份额。未来需关注产能释放、海外市场拓展及技术落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