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资金投入已形成多维度、全链条的布局,覆盖研发、工厂建设、供应链及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梳理:
一、总投入规模:超 300 亿元人民币的阶段性成果
根据小米集团官方披露及雷军本人确认,截至 2025 年 1 月,小米汽车业务的累计总投入已超过300 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包含三大核心部分:
- 研发投入:约 130 亿元,涵盖智能驾驶、电池技术、车机系统等核心领域。例如,小米智能驾驶系统(如 HyperOS)的自研年成本达 20 亿元,而 SU7 车型的研发费用更是高达传统车企的 10 倍。
- 工厂建设: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一期投资超 100 亿元,二期规划投资 530 亿元(总项目投资 630 亿元)。目前一期已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预计 2025 年完工后将进一步提升至 30 万辆。
- 运营成本:包括超 1.2 万名员工的薪资、供应链管理及市场推广费用。例如,2023 年智能汽车业务的薪酬费用达 8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投入规模远超早期规划。2021 年小米官宣造车时,计划首期投资 100 亿元、未来 10 年总投入 100 亿美元,但实际执行中因技术复杂度和市场竞争加剧,投入节奏显著加快。
二、资金来源:自有资金为主,资本市场助力
- 集团自有资金:小米集团 2024 年底现金储备达 1751 亿元,为汽车业务提供了坚实基础。2022-2024 年,小米通过手机、IoT 等盈利业务反哺汽车板块,累计投入超 121 亿元(2022 年 31 亿、2023 年 67 亿、2024 年 Q1 23 亿)。
- 资本市场融资:2025 年 3 月,小米通过配售股份募资约 397 亿港元(约 360 亿元人民币),其中 350 亿港元(约 320 亿元)明确用于汽车业务,包括产能提升(150 亿港元)、研发(120 亿港元)和渠道建设(80 亿港元)。这是小米上市以来最大规模融资,凸显其对汽车业务的长期战略投入。
- 供应链合作:小米通过合资模式分摊部分成本。例如,与宁德时代成立电池公司(注册资本 10 亿元,小米出资 5%),降低核心零部件研发风险。
三、投入结构:技术攻坚与产能扩张并重
- 研发投入占比高:2024 年小米集团研发总支出 241 亿元,其中汽车业务占比显著。例如,智能驾驶系统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自研算法年成本超 20 亿元;与宁德时代合作的 800V 电池技术,投入超 10 亿元。
- 工厂建设重资产布局:北京超级工厂总投资 630 亿元,是小米造车的核心产能基石。一期工厂已实现双班生产,日产能超 300 辆,二期投产后将进一步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市场拓展与用户运营:尽管 2024 年汽车业务净亏损 62 亿元(单台亏损 4.53 万元),但小米仍加大渠道建设,计划 2025 年在全球开设更多米家门店,强化 “人车家全生态” 体验。
四、行业对比:跨界造车的投入强度
与国内新势力相比,小米的投入规模和节奏处于领先地位:
- 研发密度:SU7 首款车型研发投入超 130 亿元,远超蔚来 ET7(约 50 亿元)、小鹏 P7(约 30 亿元)。
- 工厂投资:630 亿元的超级工厂总投资,接近蔚来(约 500 亿元)和小鹏(约 400 亿元)的总和。
- 亏损承受力:2024 年汽车业务亏损 62 亿元,低于蔚来(约 160 亿元),但高于小鹏(约 50 亿元)。小米凭借手机和 IoT 业务的盈利(2024 年净利润 272 亿元),具备更强的持续投入能力。
五、未来展望:300 亿研发预算与产能翻倍
根据 2024 年财报,小米计划 2025 年研发总投入达 300 亿元,其中四分之一(70-80 亿元)将投向 AI 领域,重点支持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同时,工厂三期工程已启动,目标进一步提升产能至 50 万辆 / 年。结合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小米汽车的资金投入将持续加码,预计全年总投入将突破500 亿元人民币。
总结
小米汽车的投入呈现 “高研发、重资产、强生态” 的特点,截至 2025 年 4 月,累计投入已超 300 亿元,并通过自有资金、资本市场融资和供应链合作构建了可持续的资金链。尽管短期亏损显著,但小米正通过技术突破(如全栈自研智驾)、产能扩张(超级工厂二期)和生态协同(人车家互联),为长期盈利奠定基础。随着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推进,小米汽车的投入规模和行业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