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端到端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30 10:02:05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 “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Xiaomi HAD)是其智能出行战略的核心突破,旨在通过技术整合与生态协同,实现从停车位到目标停车位的全程无缝衔接体验。以下是基于最新技术动态和行业分析的深度解读:

一、技术架构:端到端大模型重构智驾逻辑


小米 HAD 采用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将传统模块化智驾系统中的感知、预测、规划三个环节整合为单一神经网络,直接通过原始传感器数据生成最终驾驶轨迹。这一架构带来三大革新:
  1. 决策效率提升:减少模块间数据传输误差,系统响应速度提升 40%,复杂场景决策延迟降至 100 毫秒以内。
  2. 拟人化驾驶: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轨迹规划更贴近人类驾驶习惯,急加速 / 急刹车发生率降低 60%,通行效率提升 30%。
  3. 无图化部署:无需依赖高精地图,基于视觉语言大模型(VLM)识别施工路段、丁字路口等复杂场景,并通过语音与用户交互优化决策。

硬件层面,小米 SU7 Ultra 搭载11 颗高清摄像头 + 激光雷达 + 5 颗毫米波雷达的感知矩阵,配合英伟达 Orin X 芯片(508TOPS 算力),实现 360 度无死角环境感知。高阶版车型还支持车云协同训练,云端利用未来帧数据优化模型,车端实时更新算法。

二、功能覆盖:全场景无缝衔接


Xiaomi HAD 已实现18 项全新功能 + 18 项体验优化,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停车场三大场景:
  1. 高速场景:支持最高 135km/h 的自动变道、超车、上下匝道,AEB 功能可识别车辆、行人、二轮车,紧急制动距离缩短 15%。
  2. 城市道路:2025 年 2 月全量推送后,可处理无保护左转、路口通行、绕行障碍物等场景,但实际路测显示复杂路段接管率约为每百公里 3-5 次,高于华为 ADS 3.0 的 0.5 次。
  3. 泊车场景:支持车位到车位的代客泊车,包括记忆泊车、跨层泊车及漫游寻位(车位被占时自动寻找新车位),泊车成功率达 98%。

三、生态协同:人车家全链路整合


小米将智能驾驶深度融入 “人车家全生态”,通过澎湃 OS 实现跨设备联动:
  1. 车家互联:车内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 可远程控制米家设备,如到家前自动开启空调、扫地机器人。
  2. 车机协同:手机应用可一键投射至车机,支持五屏互联(中控屏、仪表盘、HUD、后排屏、手机),导航信息无缝流转。
  3. 数据闭环:用户驾驶数据同步至云端,优化智驾模型的同时,反哺智能家居场景(如根据通勤习惯自动调整灯光)。

四、行业对比与挑战


  1. 技术对标
    • 特斯拉 FSD:依赖海量数据训练,端到端模型成熟度高,但国内落地受法规限制,首批测试用户因频繁违规扣分。
    • 华为 ADS 3.0:采用 BEV+GOD 网络,城区接管率低至 0.5 次 / 百公里,硬件成本较高(激光雷达 + 4 颗 Orin 芯片)。
    • 小鹏 XNGP:全场景覆盖但硬件分层明显,高阶功能仅限高配车型,价格门槛高于小米。

  2. 小米的差异化
    • 成本控制:通过自研大压铸技术(泰坦合金 + 9100T 压铸机)降低车身成本,SU7 Ultra 起售价 52.99 万元,较同配置竞品低 10%-15%。
    • 生态壁垒:依托 8.6 亿 IoT 设备和 1.37 亿小爱同学月活用户,构建 “智驾 + 家居” 联动场景,用户迁移成本高。

  3. 现存挑战
    • 数据积累:小米 HAD 训练数据量(300 万 Clips)仅为特斯拉的 1/3,复杂场景泛化能力待提升。
    • 法规合规:L3 级自动驾驶落地需等待政策开放,目前仅支持 L2 + 功能。
    • 产能瓶颈:SU7 系列订单积压至 6-7 个月交付,智驾硬件供应紧张。


五、未来规划:从 L2 + 到 L4 的进阶


小米提出 “三年站稳第一阵营” 的目标,2025 年计划:
  1. 技术迭代:推出端到端大模型 2.0 版本,支持更复杂的博弈场景(如拥堵路段加塞处理),接管率降至每百公里 1 次以下。
  2. 硬件升级:YU7 车型或搭载自研 “玄戒” 芯片,提升 AI 算力至 15 万亿次 / 秒,优化实时决策效率。
  3. 法规突破:参与高速 L3 级自动驾驶试点,推动城区 L3 法规落地,计划 2025 年底前在 5 个城市开放测试。

总结:生态赋能下的智驾新范式


小米 HAD 通过端到端架构、无图化部署和生态协同,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尽管在数据积累和法规合规上仍需努力,但其 “高性价比 + 全场景体验” 的组合拳,已对特斯拉、华为等头部玩家构成威胁。未来,随着自研芯片上车和生态联动深化,小米有望重新定义智能出行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