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作为新势力品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结合公开信息和用户反馈,其主要缺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驾驶系统的技术局限与安全争议
- 复杂场景应对能力不足
小米 SU7 的 NOA(高速领航辅助)系统在极端场景下存在缺陷。例如,2025 年 3 月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车辆在施工路段检测到障碍物后仅 2-4 秒即发生碰撞,驾驶员接管时间不足。事故暴露了系统对异形障碍物(如临时路障)的识别能力较弱,且夜间高速场景下纯视觉方案的检测距离不足百米,导致反应时间过短。此外,SU7 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仅依赖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在雨雾天气等极端环境下,障碍物识别准确率下降 42%,AEB(自动紧急制动)响应距离缩短 37%。
- 人机交互设计争议
系统对驾驶员状态的监测存在漏洞,例如部分用户通过矿泉水瓶等物品 “欺骗” 方向盘扭矩传感器,导致系统误判驾驶员注意力。此外,小米在宣传中强调 “智能驾驶”,但实际仍为 L2 级辅助驾驶,可能误导用户放松警惕。例如,事故中驾驶员被提示 “轻度分心” 后,系统仅发出脱手预警,未强制接管,最终导致悲剧。
- 责任划分与法律风险
现行法规将 L2 级事故责任归咎于驾驶员,即使系统存在缺陷,用户维权难度较大。例如,上海等地虽允许 L3 级自动驾驶,但国家层面的责任认定和保险机制尚未明确,车企可能通过免责条款规避风险。
二、售后服务网络与用户体验短板
- 服务网点覆盖不足
小米汽车全国门店仅 59 家,且集中在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用户维修需长途跋涉。例如,湖北车主更换尾灯需往返 700 公里,上海车主预约维修需 “零点抢号”,部分区域服务中心等待周期长达半个月。代步车服务仅限高端车型 SU7 Ultra,普通车主维修期间出行困难。
- 应急响应与沟通不畅
安徽事故后,小米与遇难者家属的沟通存在争议。家属称车辆起火后车门无法打开,但小米回应称车内配有机械应急拉手,双方各执一词。此外,事故发生后,小米仅通过微博回应,未主动联系家属,引发舆论批评。
- 用户教育与培训缺失
部分用户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存在偏差。例如,事故中驾驶员误将 NOA 视为自动驾驶,未保持全程专注。小米虽在用户手册中强调 “辅助驾驶需人工接管”,但缺乏系统性的安全培训,导致用户过度依赖系统。
三、产品设计与性能的实际表现
- 内饰品质与配置争议
尽管 SU7 外观设计获好评,但内饰被指塑料感较强,豪华感不足。例如,真皮座椅需选配,按键阻尼不够高级,部分用户认为其质感与售价不匹配。此外,后排头部空间因溜背设计受限,影响乘坐舒适性。
- 底盘调校与操控体验
中低配车型动力输出延迟较明显,顶配车型虽加速迅猛,但转向与踏板调校偏轻柔,高速行驶时制动信心不足。专业评测指出,SU7 底盘风格偏硬,滤震效果虽优于特斯拉,但离 “柔韧” 仍有差距。
- 续航与充电体验
官方数据显示 SU7 Max 版 CLTC 续航达 800 公里,但实际使用中低温环境下续航达成率仅 47.5%(-20℃时续航 385 公里),且充电功率在低温下下降至 119kW,30%-80% 充电需 25 分钟。此外,标准版和 Pro 版的 400V 平台充电速度较慢,与竞品相比缺乏优势。
四、供应链与产能压力
- 产能不足导致交付延迟
小米 SU7 上市后销量强劲,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但未交付订单仍有约 15 万台。为提升产能,工厂调整为每两周休息一天,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年产能达 30 万辆。然而,产能爬坡期间用户提车周期较长,部分配置需等待数月。
- 零部件供应波动
全球芯片短缺对小米汽车的生产造成影响。例如,2025 年 3 月事故中,SU7 标准版因芯片供应问题未配备激光雷达,可能影响智驾系统性能。
五、市场竞争与品牌挑战
- 价格与竞品的平衡
SU7 定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主打性价比,但同价位竞品如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 EV 等在品牌认知度、售后网络和技术积累上更具优势。例如,Model 3 的 FSD 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经过更多场景验证,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性已获市场认可。
- 政策与行业风险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和双积分政策的实施,可能增加小米汽车的成本压力。例如,2025 年补贴完全退出后,小米需通过技术升级或降价维持竞争力,这对其利润率构成挑战。
总结:技术
总结:技术突破与用户信任的双重考验
小米汽车的缺点集中在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度、售后服务网络的完善度、产品细节的打磨以及供应链管理上。尽管其在设计、生态整合和性价比方面表现亮眼,但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仍需解决以下问题:
- 技术层面:提升智驾系统的可靠性,尤其是在极端场景下的处理能力;
- 服务层面:加快服务网点建设,优化应急响应机制;
- 用户层面:加强安全培训,避免过度营销导致的认知偏差;
- 供应链层面:确保核心零部件(如芯片、电池)的稳定供应。
随着固态电池、城市 NOA 等技术的逐步落地,以及售后服务网络的扩张,小米汽车有望在未来改善这些短板,但当前阶段仍需直面上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