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股票表现与母公司小米集团(股票代码:01810.HK)紧密相关。截至 2025 年 4 月 30 日,小米集团股价为 47.45 港元,近期受市场情绪波动影响较大,4 月 7 日曾因交通事故舆论和配售股票导致股价单日下跌 21%,市值跌破万亿港元。以下从核心业务、市场表现、行业趋势及投资价值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业务:小米汽车的战略定位与财务表现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核心环节,2024 年贡献营收 328 亿元,毛利率 18.5%,超过特斯拉同期的 17.9%。尽管全年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约 4 万元),但第四季度亏损环比收窄 53% 至 7 亿元,显示规模效应初步显现。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交付量达 6.9 万辆,3 月单月交付超 2.9 万辆,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85%。高盛预测,若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全年营收有望突破 820 亿元,毛利率或提升至 20% 以上。
二、市场表现:销量增长与产品布局
- 销量与产能:2024 年小米汽车交付 13.5 万辆,成为新势力中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2025 年计划推出首款 SUV 车型 YU7(预计售价 23.59-25 万元),新增 835 公里续航版本,叠加北京工厂二期投产,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产品竞争力:SU7 系列凭借 23.45 万元的平均售价、700 公里续航及 HyperOS 智能座舱,在 2025 年一季度中大型轿车销量排名第一,超越特斯拉 Model 3。YU7 的推出将进一步覆盖家庭用户市场,与特斯拉 Model Y、小鹏 G7 等形成直接竞争。
- 市场预期:高盛、德意志银行等机构维持小米集团「买入」评级,目标价分别为 38 港元和 43 港元,认为其智能生态整合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将支撑长期增长。
三、行业趋势:政策红利与竞争格局
- 政策支持:国家将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延至 2030 年,并推动农村市场渗透,叠加地方以旧换新补贴(如湖北省最高 3.5 万元),为小米汽车的低价车型(如 2026 年计划推出的 15 万元级产品)创造增量空间。
- 技术迭代: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加速智能化转型,L3 级自动驾驶渗透率预计达 30%。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超 130 亿元,已获得 1000 项专利授权,城市 NOA 功能即将启动测试。
- 竞争压力:行业价格战持续,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通过降价和技术迭代挤压市场份额。小米汽车需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提升品牌溢价和售后服务网络覆盖(目前门店仅覆盖 58 个城市)。
四、投资价值:机遇与风险并存
核心机遇:
- 生态协同:小米 3.96 亿 MIUI 用户的转化潜力,以及手机、IoT 与汽车的无缝互联,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 产能释放:北京工厂二期投产将缓解产能瓶颈,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存在超预期可能。
- 政策红利:购置税减免和农村市场拓展将刺激需求,小米计划推出的县域专属车型(续航 200-400 公里,售价 8-15 万元)有望打开下沉市场。
主要风险:
- 盈利压力:尽管毛利率提升,但 2024 年单车亏损仍达 4 万元,若销量不及预期,亏损可能扩大。
- 供应链风险:芯片短缺和电池成本波动可能影响交付节奏,小米汽车 40% 的芯片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仅 15%。
- 市场情绪波动:近期交通事故舆论和配售股票导致股价大幅波动,显示市场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和融资行为存在担忧。
五、总结与建议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在销量、技术和政策层面均具备长期潜力,但短期需应对盈利压力和市场竞争。对于投资者而言:
- 短期:关注 2025 年 6 月 YU7 的上市表现及产能爬坡进度,若交付量超预期,可能推动股价反弹。
- 长期:小米汽车的生态整合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若能持续,有望在 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并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 风险提示:需警惕行业价格战加剧、供应链中断及政策退坡等风险,建议结合小米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现金储备超 1100 亿元)综合评估。
(注:以上分析基于截至 2025 年 4 月 30 日的公开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