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需要结合实际用户反馈、第三方评测及行业数据进行客观分析。根据近期公开信息,小米汽车(以 SU7 为代表)在质量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核心质量问题与用户投诉焦点
- 智能驾驶系统争议
安徽铜陵高速事故引发行业对小米 SU7 智能驾驶可靠性的质疑。事故中,车辆在 NOA 模式下未能识别施工路段,导致碰撞起火并造成 3 人死亡。尽管官方强调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但车主反馈显示,类似问题并非孤例:
- 深圳车主侯先生因车机系统误判安全距离发生剐蹭,售后却以 “为何相信 360 影像” 推诿责任。
- 佛山车主聂先生的 SU7 Max 在高速上两次智驾失灵,最终以回购车辆处理。
此外,抖音平台相关投诉视频播放量已突破千万次,反映出用户对智驾功能的信任危机。
- 硬件故障与车机系统问题
自 2024 年 4 月交付以来,小米 SU7 累计投诉超 2000 条,覆盖三大核心领域:
- 激光雷达交付即故障:杭州车主提车当天即显示 “智能辅助驾驶受限”,技术人员确认是硬件故障,但交付中心仍坚持交付。
- 导航定位失灵:多位车主反映 GPS 信号丢失,官方解决方案竟是 “更换前挡玻璃或加装配件”,与重庆车主陈女士的遭遇如出一辙。
- 车机系统频繁崩溃:深圳车主徐先生的车辆提车 10 天尾灯自动开裂,车机账号频繁退出、自动泊车骑上栏杆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 售后服务体系滞后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却需服务 18 万辆交付车辆,导致:
- 维修排队难:上海车主维修需排队半个月,凌晨 12 点抢号堪比 “挂名医”。
- 跨城修车成本高:湖北车主换尾灯需往返 700 公里,小米仅提供单程拖车服务。
- 配件垄断:非官方渠道维修将失去质保,而官方配件价格是市场价的 3 倍。
车主普遍反映售后处理存在 “甩锅三连” 现象:线上推线下、线下推总部、总部推车主。
二、质量争议背后的深层矛盾
- 技术激进与安全保守的失衡
小米 SU7 以 “参数领先” 为卖点,但其高转速电机、智能驾驶等技术在实际使用中暴露风险。例如,2025 年初因软件策略缺陷召回 3.1 万辆 SU7,暴露出智能泊车等核心功能的技术漏洞。行业专家指出,小米 “重营销轻验证” 的模式,正将其推向舆论风口。
- 销量狂奔与售后滞后的脱节
2025 年小米计划交付 35 万辆,但服务网点扩张速度不足销量增速的 1/10。对比特斯拉通过远程诊断、OTA 升级解决 60% 以上问题,小米在数字化服务能力上的差距显著。
- 用户信任与商业利益的博弈
多位车主在投诉中强调自己 “多年米粉” 的身份,却遭遇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成了第一个教训”。这种情感 “背叛” 在徐先生的投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之前的大众速腾开了 15 年尾灯都没裂,小米 SU7 提车 10 天就自动开裂”。
三、质量表现的多维度对比
- 第三方评测的矛盾结论
- 正面评价:汽车之家 202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质量榜单显示,小米 SU7 以优异表现位列亚军,质量风险指数仅为 79,超越宝马的 80。
- 负面争议:同期车质网投诉数据显示,小米 SU7 的投诉量在新能源车型中排名前列,涉及电池包受损、摄像头漏水、轮胎开裂等问题。
- 与新势力车企的横向对比
- 售后服务:蔚来平均单网点服务 1500 台车,而小米单网点需服务 5500 台车,远超行业标准。
- 质量稳定性:鸿蒙智行、蔚来等品牌连续三年上榜汽车之家质量榜单,而小米因售后短板未能进入前十。
四、官方回应与改进措施
- 质量管控升级
小米宣称建立全链路品控体系,优先解决硬件缺陷,并延长质保政策。例如,2024 年 11 月因软件问题召回 30931 辆 SU7,通过 OTA 升级处理。
- 服务网络扩张
计划加速实现 2024 年承诺的 80 城覆盖,引入远程诊断与第三方合作缓解压力。但截至 2025 年 3 月,服务网点仍严重不足。
- 技术透明化
小米尝试公开智驾事故数据,但安徽铜陵事故后,仍未公布详细调查结果,进一步削弱公众信任。
五、消费者决策建议
- 理性看待投诉数据
小米 SU7 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而传统机械部件(如底盘、车身)投诉较少。若注重智能化体验,需权衡技术激进带来的风险。
- 关注售后服务网络
小米在一线城市的服务响应较快,但二三线城市仍存在 “修车难” 问题。建议优先选择服务网点覆盖较广的区域购车。
- 对比竞品优势
若追求性价比,小米 SU7 的 21.59 万起售价在 20 万级新能源轿车中具有竞争力;若注重质量稳定性,可考虑鸿蒙智行、蔚来等品牌。
六、行业启示与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的质量危机,折射出中国智能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技术创新与安全冗余的平衡、销量扩张与服务体系的协同、用户信任与商业利益的博弈。若不能从根本上扭转 “重营销、轻质量” 的发展模式,“国货之光” 终将沦为 “驾驶之殇”。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小米汽车需谨慎评估自身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对于行业而言,小米的困境为新势力车企敲响警钟 —— 质量与服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