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车自燃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30 12:06:35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关于近期小米汽车 SU7 发生的事故,结合公开信息和官方回应,以下是关键信息的梳理与分析:

一、事故核心事件:安徽高速碰撞起火致 3 人死亡


  1. 事件经过
    2025 年 3 月 29 日晚,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行驶时,因施工路段改道导致碰撞隔离带水泥桩,车辆起火燃烧,车内三名乘客不幸遇难。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状态,时速 116km/h,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减速,驾驶员接管后仍以约 97km/h 的速度撞击。
  2. 争议焦点
    • 起火原因:小米官方否认 “自燃”,称起火系 “猛烈撞击导致整车系统严重受损”,但家属和部分舆论质疑电池安全性。
    • 智驾系统责任:NOA 功能未触发自动紧急制动(AEB),因行业标准设计中 AEB 不响应静态障碍物(如锥桶、水马),接管时间仅 1 秒,低于行业平均的 2.3 秒反应时间。
    • 车门锁死问题:家属称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但小米表示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具体原因。

  3. 官方回应与措施
    • 小米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提交车辆数据,并承诺 “不回避责任”。
    • 雷军公开致歉,强调将持续配合调查,并优化智驾系统提示逻辑和用户教育。


二、电池技术与供应链争议


  1. 电池供应商与技术差异
    • 事故车辆为 SU7 标准版,搭载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随机混装),而高配版(Pro/Max)使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并具备电芯倒置技术。
    • 宁德时代否认涉事车辆使用其电池,比亚迪未直接回应,导致供应链透明度遭质疑。

  2. 电池安全设计争议
    • 小米 SU7 标准版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仅高配版有),碰撞后电池泄压路径受限。
    • 行业专家指出,剧烈撞击下锂电池短路起火难以避免,但小米宣传的 14 层物理防护、气凝胶隔热等技术在极端场景下效果存疑。


三、其他相关事故与市场影响


  1. 广东湛江碰撞起火事件
    2025 年 4 月 5 日,一辆小米 SU7 与电动车相撞后起火,官方称起火系对方电动车电池引燃,非自燃。
  2. 电池冒烟召回事件
    2025 年 3 月 22 日,一辆 SU7 在充电后静置冒烟,小米启动召回并升级 BMS 系统,排查充电兼容性问题。
  3. 市场反应与信任度
    • 事故后小米汽车销量未显著下滑,2025 年 3 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产能提升至 45 万辆 / 年。
    • 但售后服务不足(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品控争议(如激光雷达故障)削弱用户信任。


四、行业反思与未来改进方向


  1. 智驾技术的局限性
    • 当前 L2 级辅助驾驶依赖驾驶员接管,极端场景下反应时间不足,需优化系统提示逻辑和冗余设计。
    • 行业需推动 AEB 功能响应静态障碍物的技术标准升级。

  2. 电池安全与供应链管理
    • 混装电池策略可能增加热管理复杂性,需提升供应商信息透明度。
    • 小米计划升级 BMS 系统,增加电压波动冗余保护,并与充电运营商排查非标设备。

  3. 舆论与用户沟通
    • 小米在事故中的回应被指 “滞后”,家属沟通不畅加剧信任危机,需建立更高效的危机响应机制。


五、用户建议与风险提示


  1. 理性看待事故原因
    • 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起火并非小米独有问题,需等待警方和第三方机构的最终调查结果。
    • 网传 “国家新能源事故鉴定中心报告” 系伪造,警惕不实信息。

  2. 安全使用建议
    • 辅助驾驶功能需谨慎使用,保持注意力随时接管。
    • 定期检查电池状态,避免在极端环境下长时间充电。

  3. 关注官方动态
    • 小米已设立专项客服通道(950808),用户可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最新信息。


总结


此次事故暴露出小米汽车在智驾系统设计、供应链管理和危机应对方面的不足,但也反映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挑战。小米需加快技术改进、提升透明度,并加强用户沟通,以重建信任。对于消费者,需理性看待事故,结合自身需求和风险偏好选择产品,同时关注行业技术进步与法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