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问题不断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30 16:15:35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自 2024 年上市以来,确实面临多起重大事件和用户反馈问题,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缺陷、安全设计争议、供应链压力及品牌信任危机等方面。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智能驾驶系统的争议与事故


  1. 安徽高速事故暴露的技术短板
    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碰撞后起火,导致 3 人死亡。事故核心争议点包括:
    • 智驾响应时间不足:车辆在 NOA(领航辅助驾驶)状态下以 116km/h 行驶,检测到施工路障后仅 2-3 秒即发生碰撞,驾驶员接管后因减速不充分(制动踏板开度仅 30%-38%)导致高速撞击。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指出,系统警报不及时、驾驶员分心未被有效限制是主因。
    • 车门解锁机制缺陷:事故后车门因电子系统断电无法开启,外部救援因机械应急拉手设计未通过极端碰撞验证而受阻。小米官方称 “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但家属提供的现场记录显示 AB 柱未变形仍无法开门。
    • 电池安全争议:车辆碰撞后电池爆燃,尽管小米强调采用 CTB 电芯倒置技术和 14 层防护结构,但事故中 97km/h 的撞击远超现行 C-NCAP 测试标准(64km/h),暴露电池壳体强度与热失控抑制技术的不足。

  2. 技术宣传与实际能力的落差
    小米在宣传中强调 SU7 的 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可识别车辆、行人、二轮车,但明确表示 “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此次事故中,施工路障未被有效识别,导致系统未主动介入制动。行业专家指出,低配版 SU7 采用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在夜间复杂路况下探测距离仅 200 米,显著低于高配版的 500 米,而用户可能因配置差异产生误判。

二、质量问题与召回事件


  1. 软件缺陷引发的召回
    2025 年 1 月,小米因智能泊车辅助功能的授时同步异常问题,召回 2024 年 2 月至 11 月生产的 30931 辆 SU7 标准版。此次 OTA 升级虽无需进店,但反映出软件策略的稳定性不足。更早的 2024 年 11 月,曾发生因云端服务故障导致的泊车事故,小米事后通过冗余保护策略才排除风险。
  2. 用户投诉的集中领域
    • 销售与售后问题:车质网数据显示,2025 年 4 月用户投诉涉及销售人员态度差、定金不退、充电桩降价未提前告知等。黑猫投诉平台也有多起关于锁单后无法修改配置、交付周期过长(25-28 周)的抱怨。
    • 硬件故障:部分用户反馈 OTA 升级后音响失灵,以及智能驾驶系统在非事故场景下的误判。


三、供应链与产能挑战


  1. 产能扩张与交付压力
    尽管小米汽车 4 月产能预计达 3.7 万辆(周均 8000 辆),但新增订单量逼近 5 万份,交付周期仍长达 25-28 周。二期工厂计划 6 月竣工、7-8 月投产,届时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但当前一期工厂产能利用率已达 160%,零部件供应(如电池)依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外部供应商,存在断供风险。
  2. 质量控制的隐忧
    行业分析指出,价格战和产能爬坡可能导致供应商压缩成本。例如,小米 SU7 标准版电池由比亚迪提供电芯、小米自行封装,而宁德时代明确表示事故车辆未使用其电池,这一供应链管理模式可能影响品控一致性。

四、行业背景与品牌影响


  1. 智能驾驶的行业共性问题
    小米事故折射出造车新势力的普遍困境:过度营销智驾功能(如 “解放双手” 宣传)、用户教育不足、法律责任界定模糊。例如,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研究显示,72% 的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在系统提示接管后的 2 秒内,而小米事故中的响应时间更短。
  2. 市场表现与股价波动
    尽管事故后小米汽车 4 月销量预计仍达 3 万辆以上(周均 0.7 万辆),但投资者信心受挫 —— 港股股价从 3 月 19 日的 59.45 港元跌至 4 月 2 日的 44.55 港元,市值缩水超 1200 亿港元。高盛等机构虽上调 2025 年销量预期至 35 万辆,但警告 “盈利平衡点可能推迟至 2026 年”。
  3. 监管与舆论压力
    2025 年 4 月,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批评汽车行业 “内卷”,强调 “不卷参数拼体验”,直指智能驾驶的过度宣传。安徽事故后,当地高速新增 “复杂路况禁用智驾” 警示牌,监管层对技术应用的审慎态度可见一斑。

五、小米的应对与未来挑战


  1. 官方回应与改进措施
    雷军在事故后承诺 “持续配合调查”,但未公布具体改进方案。针对车门解锁问题,小米客服称 “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未解释为何未在碰撞后自动解锁。此外,SU7 的智驾系统尚未推出针对施工路段的算法升级,用户教育仍停留在 “看视频 + 选择题” 形式。
  2. 技术路线的调整压力
    行业建议小米在低配车型中引入激光雷达或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以提升复杂场景识别能力。同时,需重构宣传范式,例如明确标注不同配置车型的智驾性能差异,避免误导用户。
  3. 法律与声誉风险
    安徽事故中,车主和驾驶人父母可能需承担部分赔偿责任(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而小米若被认定存在产品缺陷,或将面临集体诉讼。此外,事故后 “SU7 出险率是同价位车型数倍” 的谣言虽被澄清,但品牌信任重建仍需时间。

结论


小米汽车的问题本质上是新兴车企在技术落地、供应链管理与品牌运营中的多重挑战的集中体现。尽管其在销量和产能上表现强劲,但智能驾驶的安全冗余不足、用户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若无法有效解决,可能成为长期发展的瓶颈。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选择智能汽车时需理性看待宣传,优先考虑安全冗余设计,并严格遵循辅助驾驶的使用规范。对于行业而言,小米事件也警示:技术创新需与伦理责任并重,监管层应加快制定智能驾驶的强制性安全标准,以保障公众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