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已上市车型:高性能与智能化的标杆
1. 小米 SU7(2024 年 3 月上市)
- 定位: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对标特斯拉 Model 3。
- 核心亮点:
- 性能表现:搭载小米自研 V6s 电机(800V 架构),双电机四驱版最大功率 495kW,峰值扭矩 838N・m,0-100km/h 加速仅需 2.78 秒,最高时速 265km/h。
- 续航能力:CLTC 工况下续航最高达 800km,支持 15 分钟补能 510km 的超快充技术。
- 智能驾驶:配备激光雷达、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城市 NOA(已覆盖全国 10 城核心区域)和高速领航辅助功能。
- 生态联动:搭载澎湃 OS 系统,支持手机 - 车机 - 米家设备无缝互联,例如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语音助手联动等。
- 售价:21.59 万 - 29.99 万元,2024 年交付超 13.5 万辆,成为新势力销量第七名。
2. 小米 SU7 Ultra(2025 年 2 月上市)
- 定位:高性能旗舰版,主打赛道级体验。
- 技术突破:
- 三电机系统:V8s+V6s 组合,最大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 1.98 秒,最高时速超 350km/h。
- 赛道专用电池:16C 超充倍率,11 分钟补能 80%,支持纽北赛道连续两圈无过热。
- 智驾升级:端到端全场景 HAD 系统,支持无图城市 NOA 和跨楼层记忆泊车。
- 售价:52.99 万元,2025 年目标销量 30 万辆中的高端补充车型。
二、2025 年重点车型:SUV 市场的战略布局
1. 小米 YU7(2025 年 6-7 月上市)
- 定位:中大型智能电动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理想 L7。
- 核心优势:
- 续航与能耗:单电机版 CLTC 续航 835km,百公里电耗 13.3kWh,风阻系数低至 0.238Cd。
- 空间设计:4999×1996×1600mm 车身尺寸,3000mm 轴距,后排腿部空间达 980mm,标配零重力座椅和 8 点位气动按摩。
- 智能配置:车顶瞭望塔式激光雷达、32 英寸 4K 悬浮屏 + 50 英寸 AR-HUD,支持三指飞屏和澎湃 OS 2.0 系统。
- 售价:预计 30 万 - 40 万元,二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台,目标成为走量车型。
2. 后续规划
- 15 万元级车型(2026 年推出):定位家庭用户,采用增程动力或纯电方案,配备后轮转向系统,目标年销量超 50 万辆。
- 生态车型:计划推出皮卡、MPV 等车型,进一步完善产品线。
三、核心技术:自研与生态协同的双重壁垒
1. 三电系统
- 电机:量产 V6/V6s 电机(功率密度 6.78kW/kg),2025 年将搭载 V8s 电机(27200rpm 转速,功率密度 10.14kW/kg)。
- 电池:自研 800V 碳化硅平台,CTB 麒麟电池包体积效率 77.8%,支持 1200km 超长续航。
- 热管理:双模热泵 + 三热源聚能技术,冬季续航保持率提升 25%。
2. 智能制造
- 大压铸工艺:采用 72 合 1 一体化压铸后地板,焊接点减少 840 处,减重 17%。
- 工厂布局: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 2025 年投产,总产能 30 万辆。
3. 智能生态
- 澎湃 OS:底层重构的车机系统,支持手机 - 车机算力共享,兼容米家设备即插即用。
- 充电网络:与蔚来、小鹏、理想合作,接入超 2.9 万个充电桩,支持扫码充电和即插即充。
四、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1. 销量与口碑
- SU7:2024 年累计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 30 万辆,锁单量突破 7 万辆。
- 用户评价:
- 优点:动力强劲(673 马力)、续航扎实(冬季衰减约 25%)、智能座舱流畅(8295 芯片)。
- 不足:内饰塑料感较强、后排空间偏小、智能驾驶偶发误识别(如自动泊车故障、激光雷达失灵)。
2. 售后服务
- 网络覆盖:2024 年底门店覆盖 59 城,提供免费代步车、透明维修价格和终身质保。
- 用户痛点:部分车主反映售后响应慢、故障处理周期长(如激光雷达更换需 1 周)。
五、未来挑战与展望
- 技术迭代:需加速端到端智驾大模型落地,解决城市 NOA 在复杂路况的可靠性问题。
- 产能爬坡:二期工厂 2025 年投产,需平衡 YU7 与 SU7 的生产节奏,避免交付延迟。
- 品牌定位:15 万元级车型需在性价比与品质间找到平衡,避免低端化风险。
小米汽车通过 SU7 和 YU7 两款车型初步站稳脚跟,其 “高性能 + 生态” 的差异化策略已获得市场认可。未来能否在智能驾驶、成本控制和服务体验上持续突破,将决定其能否跻身全球前五车企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