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需要结合当前市场反馈、技术争议及行业背景进行客观分析。根据 2025 年最新数据,小米汽车确实面临多维度的质量挑战,但这些问题并非全车型、全场景的普遍性缺陷,而是新势力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常见的 “成长阵痛”。以下从具体问题、技术争议、服务短板及改进方向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核心质量问题与典型案例
- 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争议
- 高速场景失灵: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SU7 的 NOA 系统未能识别施工路段障碍物,导致碰撞。类似事件在小米社区累计超 50 起,部分案例中系统退出后紧急制动功能失效,用户被迫停靠应急车道。
- 自动泊车故障:2025 年 1 月,因软件策略缺陷,3.1 万辆 SU7 标准版被召回,涉及智能泊车时授时异常导致的障碍物识别失效。事故中车辆直接撞击障碍物,维修费用高达 1.2 万元 / 次。
- 算法缺陷:小米 SU7 依赖纯视觉方案,AEB 系统无法识别锥桶等临时障碍物,与特斯拉、蔚来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形成差距。
- 硬件与制造工艺问题
- 激光雷达交付即故障:部分用户提车当日即出现激光雷达失效,售后推诿责任。
- 空气悬架故障:试驾车空气悬架在测试中出现漏气,暴露供应链品控问题。
- 车身结构隐患:高速碰撞后电池舱防护结构撕裂,电解液泄漏引发爆燃,电池包壳体材料强度不足。
- 软件与电子系统问题
- 导航定位失灵:用户反馈导航信号漂移、路线规划错误,部分案例中依赖手机导航完成长途驾驶。
- 360 度影像误判:系统误判安全距离导致剐蹭,售后反问用户 “为何相信 360 影像”。
二、技术激进与行业规律的冲突
- 参数领先与安全冗余的失衡
- 小米 SU7 Ultra 以 1.98 秒零百加速、350km/h 极速等参数对标超跑,但未同步强化制动系统或车身刚性,埋下安全隐患。
- 电池采用 CTB 一体化技术提升空间利用率,但电芯倒置设计可能影响寿命与热失控防护。
- 智能驾驶的 “承诺 - 能力” 鸿沟
- 发布会上强调 “端到端全场景自动驾驶”,但用户手册以小字注明 “需驾驶员全程监控”,导致用户过度信任系统。
- 智驾事故维权群超 70 名车主联名投诉,小米未公开 EDR 原始数据,引发 “车企自证清白” 的信任危机。
- 供应链与产能的双重压力
- 2025 年计划交付 30 万辆,但北京工厂月产能仅 2 万辆,二期工厂建设受阻,交付周期延长至 31 周。
- 自研电机 V8 依赖外部合作,良品率波动导致部分批次车辆未完成完整路试即交付。
三、售后服务与用户体验短板
- 服务网络覆盖不足
- 截至 2025 年 3 月,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需承载 18 万车主需求,单网点服务 5500 台车,远超行业标准(蔚来 1500 台 / 网点)。
- 上海车主维修需排队半个月,湖北车主跨城 700 公里换配件,配件垄断导致高价。
- 售后响应与处理机制
- 智驾事故后,小米采取 “线上认错、线下推诿” 策略,要求车主签署 “免责协议” 才能更新系统,部分案例耗时 1 个月未拿到检测报告。
- 2025 年 4 月新增投诉中,66.67% 为质量问题(制动、电力驱动、电气设备),33.33% 为服务问题(承诺不兑现)。
- 用户教育与安全提示缺失
- 小米 “安全驾驶挑战” 仅通过 APP 推送提示,未建立强制培训机制,部分车主破解系统关闭安全警报。
四、改进措施与行业对比
- 小米的应对策略
- 质量管控升级:建立全链路品控体系,延长质保至 8 年 / 16 万公里,优先解决硬件缺陷。
- 服务网络扩张:2025 年计划新增 80 城服务网点,引入远程诊断与第三方合作,3 月已新增 15 家门店,覆盖 65 城。
- 技术透明化:公开智驾事故数据,与中汽研合作验证技术可靠性,计划推出 “安全报告” 模式。
- 与竞品的横向对比
- 智能驾驶:特斯拉 FSD 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实现更全面的障碍物识别,而小米依赖单一视觉算法,复杂场景应对能力不足。
- 售后服务:蔚来通过换电站 + 服务中心模式,单网点服务量仅为小米的 1/4,数字化服务能力领先。
- 质量口碑:小米 SU7 投诉销量比为万分之 2.8,低于特斯拉 Model Y(万分之 6.2),但智能驾驶相关投诉占比显著更高。
五、用户建议与风险提示
- 理性看待质量问题
- 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于智能化功能(如智驾、车机),传统机械部件故障率与竞品持平。
- 2025 年 3 月数据显示,小米 SU7 用户满意度达 83.73 分,处于行业中上水平。
- 购车决策参考
- 推荐场景:城市通勤、短途高速,适合注重性价比与智能生态的用户。
- 谨慎场景:长途自驾、复杂路况、对智驾依赖度高的场景。
- 风险提示:优先选择 2024 年 11 月后生产的批次(已修复泊车系统缺陷),避开 SU7 标准版(召回批次集中)。
- 维权与保障建议
- 购车时明确质保范围,要求书面承诺智驾功能的安全边界。
- 遭遇质量问题时,通过 12315 平台投诉或加入车主维权群(如智驾事故群),利用集体力量推动解决方案。
总结:互联网基因与汽车工业的碰撞
小米汽车的质量争议本质是互联网 “快速迭代” 思维与汽车工业 “安全优先” 原则的冲突。其优势在于智能座舱、生态联动及性价比,而短板在于制造工艺、供应链管理及售后体系。若小米能在质量管控、服务网络、技术透明化三方面持续改进,或可逐步扭转舆论;但若继续依赖 “流量打法” 忽视用户安全,恐重蹈乐视覆辙。对于消费者而言,需结合自身需求权衡利弊,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对新势力车企的初期产品保持合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