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驾驶体验因车型和配置而异,以下结合最新车型(如 SU7、SU7 Ultra)的评测与用户反馈,从动力性能、操控调校、智能驾驶、舒适性等维度展开分析,为你提供全面参考:
一、动力与操控:性能强劲,驾驶乐趣突出
- 动力表现
- SU7 标准版:搭载单电机后驱系统,最大功率 300 马力,零百加速 5.2 秒,动力输出线性,日常驾驶轻松应对超车需求。运动模式下电门响应迅猛,加速推背感强烈,但部分用户反馈低速时动能回收有顿挫感,需适应。
- SU7 Ultra:三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 1.98 秒,赛道模式下动力完全释放,加速性能媲美超跑。但日常驾驶时,新手模式会限制最高时速(140km/h),需完成 300 公里磨合期才能解锁全部性能。
- 增程 SUV 昆仑(2026 年上市):搭载 1.5T 增程器 + 双电机,纯电续航 400 公里,综合续航超 1000 公里,兼顾长途出行与城市通勤需求。
- 操控调校
- 底盘与悬挂:SU7 采用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悬挂,调校偏运动,悬挂紧绷,车身跟随性优秀,过弯侧倾抑制出色,高速稳定性强。但部分用户反馈日常行驶时滤震偏硬,过减速带或坑洼路面时震动感明显。
- 转向手感:转向精准,阻尼紧致顺滑,舒适模式下回正速度快,运动模式阻尼略大,“战斗感” 强。转向圈数少(2.5 圈),适合喜欢灵活操控的用户。
- 赛道表现:SU7 Ultra 配备 Bilstein EVO T1 绞牙避震(10 段可调),赛道模式下悬挂支撑性极强,但日常驾驶舒适性稍逊。
二、智能驾驶:功能丰富,但仍有提升空间
- 智驾系统配置
- Xiaomi Pilot 3.0:支持 L2 级辅助驾驶,包括高速 NOA(自动变道、跟车)、自动泊车、红绿灯识别等。2025 年升级后,新增端到端全场景智驾(HAD),支持停车场路线学习、无图城市道路通行等。
- 硬件:SU7 Max 版配备 1 颗激光雷达 + 11 颗摄像头 + 5 颗毫米波雷达,算力 508TOPS;标准版仅 84TOPS,智驾功能受限。
- 实际体验
- 高速场景:NOA 功能表现稳定,自动变道果断,跟车距离合理。但部分用户反馈施工路段或弯道识别能力不足,需驾驶员及时接管。
- 城市道路:拥堵路况下车道保持能力较弱,绕行障碍物时偶发急刹。与华为、小鹏等竞品相比,智驾成熟度仍有差距。
- 泊车辅助:自动泊车速度快,车位识别率高,适合新手,但对低矮障碍物(如小台阶)识别不足。
- 争议与改进
- 事故案例: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中,SU7 在 NOA 模式下未能及时识别施工隔离桩,导致碰撞起火,暴露智驾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缺陷。
- 用户反馈:部分车主认为智驾宣传与实际体验存在差距,如 “L4 级自动驾驶” 被质疑为营销话术,实际仅达 L2 + 水平。
三、舒适性与空间:运动化设计,家庭用户需权衡
- 乘坐体验
- 座椅:SU7 前排座椅偏硬,人机工程学优秀,坐姿低、视野开阔;后排坐垫短、靠背直,高个子乘客头部空间局促,长途乘坐舒适性一般。SU7 Ultra 配备运动桶椅,包裹性强,但牺牲部分日常舒适性。
- 噪音控制:风噪和胎噪抑制出色,高速行驶时车内静谧性优于同价位车型。
- 底盘反馈:悬挂调校偏硬,路感清晰,但颠簸路段震动传递明显,部分用户建议增加舒适模式下的悬挂软硬度调节。
- 空间表现
- 储物:SU7 前备箱容积大,后备箱常规容积 510L,支持电动尾门,满足日常装载需求。
- 乘坐空间:SU7 车身低矮,后排头部空间紧张;昆仑 SUV 采用三排六座布局,轴距超 3 米,后排腿部空间宽裕,适合家庭出行。
- 细节设计
- 全景天幕:SU7 标配不可开启天幕,隔热效果较好,但无遮阳帘,夏季暴晒问题突出。
- 车机系统:HyperOS 流畅度高,支持小米生态互联,但无线充电槽固定效果差,手机易滑落。
四、续航与补能:续航扎实,超充体验领先
- 续航能力
- SU7 标准版:CLTC 续航 700 公里,实测低温环境下(10°C)续航达成率 91%(737 公里),极寒环境(-15°C)降至 47.5%(385 公里)。
- SU7 Ultra:搭载 93.7kWh 麒麟 Ⅱ 电池,CLTC 续航 620 公里,支持 897V 高压快充,10%-80% 充电仅需 11 分钟。
- 昆仑 SUV:增程式动力综合续航超 1000 公里,纯电续航 400 公里,解决长途焦虑。
- 补能网络:小米计划 2025 年建成 500 + 座超充站,峰值功率 600kW,兼容 800V/400V 车型,补能效率行业领先。
五、总结:适合哪些用户?
推荐人群
- 追求性能与科技感的年轻用户:SU7 的运动操控、SU7 Ultra 的赛道级性能,以及小米生态的智能化体验,能满足对驾驶乐趣和科技配置的需求。
- 城市通勤为主的家庭用户:SU7 的续航扎实,昆仑 SUV 的大空间和增程技术,适合日常代步与短途出游。
- 小米生态忠实用户:车家互联、小爱同学等功能无缝衔接智能家居,提升使用便利性。
谨慎选择人群
- 对后排舒适性要求高的家庭:SU7 后排空间和座椅设计更偏向运动,长途乘坐体验一般。
- 依赖高阶智驾的用户:小米智驾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仍需优化,不建议完全依赖。
- 注重品牌溢价的用户:小米作为新势力,品牌认可度和保值率暂不及传统豪华品牌。
六、试驾建议
- 重点体验:
- 动力模式:对比舒适、运动、Boost 模式的差异,感受动力响应与能耗变化。
- 智驾功能:在高速和拥堵路段测试 NOA、自动泊车,评估系统可靠性。
- 底盘反馈:通过减速带、弯道,感受悬挂软硬与转向精准度。
- 关注细节:
- 后排座椅舒适性、全景天幕隔热效果。
- 车机系统流畅度、无线充电稳定性。
- 售后服务网络覆盖与维修响应速度。
七、竞品对比
车型 | 优势 | 劣势 |
---|---|---|
小米 SU7 | 动力强、操控好、性价比高 | 后排空间小、智驾成熟度一般 |
特斯拉 Model 3 | 品牌认可度高、智驾数据积累丰富 | 内饰简陋、隔音差 |
华为问界 M5 | 鸿蒙生态互联、智驾激进 | 动力保守、续航虚标 |
极氪 001 | 猎装造型、底盘调校优秀 | 车机卡顿、保值率低 |
八、总结
小米汽车在动力性能、操控调校和智能化配置上表现亮眼,尤其适合追求驾驶乐趣和科技感的用户。但作为新势力品牌,其智驾系统成熟度、售后服务网络仍需完善,家庭用户和对舒适性要求高的消费者需谨慎选择。建议结合自身需求,通过试驾全面评估后再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