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智能驾驶(智驾)是否属于 “第一梯队” 的问题,目前行业内的共识是:小米智驾尚未进入第一梯队,但在技术布局和功能覆盖上已具备一定竞争力,且处于快速追赶阶段。以下从技术进展、行业定位、核心短板及未来潜力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进展:全栈自研与功能落地
-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Xiaomi HAD)
小米于 2025 年 2 月正式发布 Xiaomi HAD 系统,覆盖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场景,支持 “车位到车位” 的无缝衔接。该系统采用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将感知、决策、规划整合为单一 AI 模型,减少信息传输误差,提升决策效率。例如,其泊车功能可实现 5cm 精度的极窄库位泊入和 23km/h 巡航的代客泊车。
- 硬件分层与传感器配置
- 标准版(Pilot Pro):搭载双目纯视觉方案(Mobileye EyeQ5 芯片),硬件成本仅 200 美元,不支持激光雷达,AEB 功能明确标注 “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
- 高阶版(Pilot Max):配备激光雷达、5 颗毫米波雷达及 11 颗摄像头,总算力 508TOPS,支持城市 NOA 及 L3 级自动驾驶(计划 2025 年落地)。
- 算法与数据积累
小米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自研 “变焦 BEV” 技术动态调节感知精度,并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发 “Uni-OCC” 占用网络,精度达 0.1m(优于特斯拉的 0.32m)。截至 2025 年,小米智驾团队累计测试里程超 500 万公里,计划将算力提升至 1 万张英伟达 A100/H100 卡。
二、行业定位:第二梯队头部,距离第一梯队仍有差距
- 第三方评测与排名
- 城区 NOA 能力:2025 年 4 月第三方榜单显示,小米以 83.30 分位列第五,落后于小鹏(100.95 分)、华为(99.24 分)、Momenta(99.14 分)及理想(98.52 分)。
- 核心指标表现: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等测试中,小米排名第五,其纯视觉方案在复杂场景下的误判风险显著高于华为、小鹏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 行业人士评价
零部件厂商及投资人普遍认为,小米智驾在算法优化、数据积累及场景覆盖上落后于头部企业。例如,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指出,小米 NOA 系统仅预留 2 秒接管时间,远低于欧盟 L3 标准的 10 秒要求,本质是将风险转嫁给用户。
- 事故影响与争议
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暴露了小米智驾的可靠性问题:搭载 Pilot Pro 的 SU7 在 NOA 状态下未能及时识别施工路障,驾驶员接管后仍以 97km/h 撞上护栏并起火,导致 3 人死亡。事故后,小米官方回应称 “AEB 功能设计不响应锥桶”,但行业质疑其纯视觉方案的安全性。
三、核心短板:硬件与生态的双重挑战
- 硬件方案的局限性
- 纯视觉路线风险:Pilot Pro 依赖摄像头识别,硬件成本低但在夜间、暴雨等场景下感知能力下降,且无法处理锥桶等障碍物。
- 算力与冗余不足:标准版算力仅 84TOPS,远低于华为 ADS 4.0 的 400TOPS,且未采用芯片冗余设计。
- 数据积累与算法迭代速度
小米智驾数据主要来自用户日常驾驶,累计有效视频片段约 300-400 万 clips,显著低于理想(500-600 万 clips)及华为(未公开但预估更高)。此外,小米缺乏特斯拉 DOJO 级别的超算平台,算法迭代效率受限。
- 生态与政策支持不足
华为、小鹏等企业通过与车企合作快速积累数据,并获得政府 L3 测试牌照,而小米作为新玩家,在政策适配和生态协同上仍需突破。
四、未来潜力:能否逆袭?
- 研发投入与战略规划
小米 2025 年智驾研发费用达 35 亿元,计划将团队扩至 2000 人,并设定 “2025 年进入第一梯队” 的目标。其全栈自研策略(如端到端大模型、无图方案)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 功能升级与场景拓展
小米计划在 2025 年推出全国城市 NOA,并通过 OTA 持续优化泊车、环岛通行等功能。若 L3 级自动驾驶能如期落地,可能缩小与头部企业的差距。
- 生态协同与用户粘性
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如手机互联、智能家居控制)为智驾体验加分,尤其吸引年轻用户群体。
结论:第二梯队头部,追赶第一梯队需突破三大瓶颈
小米智驾凭借全栈自研、端到端大模型及硬件分层策略,在功能覆盖和用户体验上已达到第二梯队头部水平。然而,其纯视觉方案的安全性争议、数据积累不足及算力短板,使其与华为、小鹏等第一梯队企业仍有明显差距。若小米能在以下三方面取得突破,未来或有机会跻身第一梯队:
- 技术层面:加速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落地,提升复杂场景处理能力;
- 数据层面:通过用户增长和生态协同扩大数据规模,优化算法迭代效率;
- 商业化层面:尽快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量产,并在政策支持和市场认可度上取得突破。
当前,小米智驾更适合作为 “高性价比选择”,而非 “技术标杆”。对于注重智驾安全性和成熟度的用户,华为、小鹏等仍是更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