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智能工厂二期是小米集团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布局,涵盖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两大核心业务,展现了其 “手机 ×AIoT× 汽车” 铁人三项战略的深度落地。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读:
一、智能手机领域:昌平智能工厂二期
1. 基本概况
昌平智能工厂二期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米未来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 8.1 万平方米,2021 年 7 月开工,2024 年 2 月正式投产。作为小米首个自有大规模手机制造基地,其年产能达 1000 万台旗舰手机,日均产量 3 万台,年产值预计 500-600 亿元。工厂采用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95% 以上工序由智能机器人完成,实现 24 小时无人化运转,是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机工厂之一。
2. 技术亮点
- 全数字化管控:通过 AI、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等 20 余项技术,实现生产环节 100% 数字化,涵盖智能工艺设计、生产调度、物流管理等全流程。
- 柔性生产能力:支持多型号手机快速切换,例如同时生产折叠屏手机(如 Xiaomi MIX Fold 4)和直板旗舰机型,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
- 绿色制造:采用光伏发电、节能设备等技术,单位产值能耗较传统工厂降低 30% 以上,符合 “灯塔工厂” 标准。
3. 战略意义
该工厂的投产标志着小米从 “代工依赖” 转向 “自研自产”,提升了高端手机供应链稳定性。例如,小米 SU7 的部分核心零部件(如车规级芯片)可在此实现本地化生产,缩短研发到量产周期。
二、新能源汽车领域:亦庄汽车工厂二期
1. 建设进展
汽车工厂二期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紧邻一期工厂东侧,占地面积 53 公顷(后续可能扩展至 105 公顷),总建筑面积 40 万平方米,2024 年 7 月拿地后 “当天开工”,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投产。
2. 产能与技术
- 产能提升:一期工厂设计产能 15 万辆 / 年,通过产线优化已突破至 20 万辆;二期投产后,总产能将超 30 万辆 / 年,助力小米实现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
- 自动化生产:引入 700 余台机器人,覆盖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工艺,关键环节自动化率 100%。例如,车身车间采用定制化自动装配系统,装配精度达 ±0.5mm;涂装车间配备 75 台喷漆机器人,实现零人工干预。
- 智能质检:AI 视觉检测系统可识别微米级缺陷,检测效率较人工提升 50 倍,不良品率控制在 0.1% 以下。
3. 战略价值
二期工厂的投产将缓解小米汽车产能瓶颈。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订单超 32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 20 周。新工厂投产后,产能爬坡完成后,月均交付量有望从 2.5 万辆提升至 5 万辆以上,缩短交付周期至 8-12 周。此外,工厂布局 “南北双基地”(北京 + 武汉),辐射华北与华中市场,降低物流成本并分散供应链风险。
三、两大工厂的协同效应
- 技术共享:手机工厂的 AI 质检、柔性生产技术可迁移至汽车制造,例如将手机主板检测算法优化后用于汽车电子模块质检。
- 供应链整合:部分供应商(如比亚迪)同时为手机和汽车业务提供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实现规模化采购优势。
- 生态联动:汽车工厂生产的小米 SU7 将搭载澎湃 OS 系统,与手机、智能家居形成无缝互联,强化小米生态闭环。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 产能爬坡压力:汽车工厂二期需在 3 个月内完成设备调试和人员培训,确保三季度稳定量产。
- 市场竞争: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小米需在提升产能的同时保持产品差异化,例如通过 OTA 升级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 国际化布局:未来可能复制 “北京 + 武汉” 模式,在海外建设智能工厂,支撑全球化战略。
小米智能工厂二期的建设,不仅是产能的扩张,更是其向 “全球高端制造标杆” 迈进的关键一步。通过手机与汽车业务的深度协同,小米正在构建从芯片到整车的全产业链能力,为长期竞争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