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工厂为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一期,同时二期工厂已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年中正式投产。这两个工厂均位于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布局,共同构成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
一、已投产的一期工厂
一期工厂于 2023 年 6 月竣工,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和双班生产,实际产能已显著提升。2024 年小米汽车全年交付量达 13.68 万辆,其中一期工厂承担了主要生产任务。工厂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拥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综合自动化率超过 91%,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整车。该工厂不仅是小米 SU7 的诞生地,还配备了 2.5 公里测试跑道和 29 个研发实验室,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测试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二、即将投产的二期工厂
二期工厂位于一期工厂东侧,占地面积 53 公顷,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后,仅用 10 个月便完成规划验收,计划于 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小米汽车的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 / 年,可满足 2025 年 35 万台的交付目标。二期工厂延续了一期的智能化生产模式,采用 “早班 + 晚班” 双班施工,进一步提升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二期工厂的建成将缓解小米 SU7 系列车型长期存在的交付压力 —— 目前该车型交付周期普遍超过 300 天,二期投产后产能利用率有望突破 200%。
三、未来产能布局
目前,紧邻二期工厂的三期地块已完成规划公示,面积约 52 公顷,定位为一类工业用地,预计未来将进一步扩展产能。不过,小米尚未正式公布三期工厂的动工时间。此外,小米曾与北汽蓝谷、宁德时代合作建设电芯工厂,但该项目专注于电池生产,不属于整车制造范畴。综合来看,小米汽车目前仍以北京亦庄为唯一整车生产基地,短期内未规划其他城市的工厂。
四、生产模式特点
小米汽车采用全自研 + 自建工厂模式,与传统车企依赖代工的路径不同。这种模式虽前期投入巨大(总投资超 630 亿元),但能更好地控制核心技术(如泰坦合金材料、大压铸工艺)和产品质量。例如,工厂内的电池车间可实现电芯、模组到电池包的全流程生产,而自研的闭环温控设备集群确保了大压铸工艺中 700℃铝液与 7℃冷却水的剧烈温差下产品稳定性。这种垂直整合能力,正是小米汽车在智能化下半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之一。
总结
小米汽车目前拥有1 个已投产工厂(一期)和1 个即将投产的工厂(二期),均位于北京亦庄,总规划产能达 30 万辆 / 年。三期工厂的规划虽已启动,但尚未实质性建设。凭借高度自动化的生产体系和全产业链布局,小米汽车正逐步从 “产能瓶颈” 中突围,为后续新车型(如 SU7 Ultra、YU7)的上市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