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工厂(北京基地)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1 04:43:07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北京基地(即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是小米集团布局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核心枢纽,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驹桥智造基地,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以下从区位优势、建设进展、技术布局、产能规划及未来战略等方面展开说明:

一、区位与政策优势


工厂选址于北京亦庄新城,这里是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承载区,聚集了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等整车企业,以及宁德时代、博世等供应链企业,形成了完善的高端制造产业链。北京市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给予支持,例如对龙头企业最高 1 亿元资金补贴,并开放自动驾驶测试区域,为小米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落地提供便利。此外,北京作为小米总部所在地,便于汽车业务与手机、AIoT 等生态协同,加速技术融合创新。

二、建设进展与产能规划


1. 一期工厂


  • 建设周期: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 6 月通过验收,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4 月启动小米 SU7 交付。
  • 产能爬坡:2024 年 4 月实际日产能不足 300 辆,通过供应链优化,月产能从 7000 辆提升至 1.2 万辆,逐步实现一期 15 万辆 / 年的规划目标。2024 年全年交付小米 SU7 约 13.7 万辆,其中 SU7 Ultra 锁单超 1 万台,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 技术亮点:工厂设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引入 700 余个机器人,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并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2. 二期工厂


  • 建设进度:2024 年 7 月竞得地块,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投产。二期与一期仅隔一条马路,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
  • 扩建计划:为应对订单增长,小米计划将二期工厂面积从 53 公顷扩展至 105 公顷,进一步提升产能弹性。

三、产品与技术布局


1. 已量产车型


  • 小米 SU7:定位中高端纯电轿车,2024 年 4 月交付,搭载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激光雷达及 Orin-X 芯片,支持高阶辅助驾驶。2024 年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辆,市场认可度较高。

2. 待上市车型


  • 小米 YU7:首款纯电 SUV,2025 年 2 月完成工信部申报,提供双电机四驱版本,续航里程最高 820 公里,预计 6-7 月上市。新车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满足家庭用户需求。

3. 技术研发


  • 生态协同:小米汽车深度整合 “人车家全生态”,例如通过小米澎湃 OS 实现手机与车机无缝互联,未来计划接入机器人技术(如 CyberDog 2),探索智能出行新场景。
  • 供应链布局:除北京工厂外,小米在武汉江夏区建设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年产 30 万套零部件,强化本地化供应能力。

四、用户与产业影响


1. 用户体验


  • 交付与服务:尽管 SU7 订单积压(标准版交付周期达 47-50 周),但二期投产后产能压力将缓解。工厂自 2025 年 1 月起开放参观,每周六接待 20 组客人,增强用户信任度。

2. 产业带动


  • 就业与经济:工厂直接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并带动亦庄周边物流、充电设施等配套产业发展。例如,赛宝新能源在当地布局 “发储充一体化” 微电网,支持小米汽车补能需求。
  • 技术溢出:小米的智能制造经验(如全流程自动化)为传统车企转型提供参考,其与北汽蓝谷等企业的合作也推动了行业技术交流。

五、未来战略


1. 产能扩张


  • 北京基地二期投产后,小米计划在武汉、合肥等地布局新工厂,形成全国性生产网络,应对全球市场需求。

2. 技术迭代


  • 加速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技术研发,提升续航和充电效率;探索车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与北京市政府合作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

3. 生态延伸


  • 依托小米生态链企业,开发智能座舱、车载机器人等周边产品,构建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出行生态闭环。

总结


小米汽车北京基地不仅是小米造车的物理载体,更是其 “生态造车” 理念的集中体现。通过政策红利、技术创新与供应链整合,小米正逐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新车型上市,其产能与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