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结合了自建工厂与资质合作的双重策略,其核心生产主体是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而工信部备案的生产企业名称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简称 “北汽越野”)。这种模式既体现了小米对核心制造环节的掌控,也反映了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准入规则下的灵活布局。
一、自建工厂: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于 2021 年 11 月落户北京亦庄,总投资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工厂集研发、生产、销售、体验于一体,拥有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并配备总长 2.5 公里的测试跑道,实现了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截至 2024 年 5 月,该工厂已开启双班生产,每 76 秒下线一辆小米 SU7,目标是单月交付量突破 1 万辆。
这一工厂的智能化水平体现在多个方面:
- 大压铸技术:采用全链路自主设计的设备集群,通过 9 大工艺、60 多个设备控制 430 个工艺参数,实现全程自动化运行。
- 高精度装配:车身车间定制开发 100% 外覆盖件自动装配系统,装配精度高达 ±0.5mm。
- 柔性化生产:涂装车间支持 40 分钟快速换色,减少 25% 订单交付时间,可同时生产 9 种颜色的小米 SU7。
二、资质合作:与北汽越野的 “借壳” 生产
尽管小米汽车工厂具备完整的生产能力,但工信部公告显示,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名称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一安排源于中国汽车行业的准入规则:
- 生产资质限制:新能源汽车生产需同时获得发改委的项目核准和工信部的生产资质。小米虽在 2023 年通过收购宝沃汽车获得部分资质,但可能仍需借助北汽越野的资质完成车型申报。
- 历史合作基础:北汽越野是北汽集团旗下专注于越野车生产的子公司,与小米的合作可追溯至 2017 年双方签署的智能驾驶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中,北汽越野主要提供生产资质,实际制造环节由小米自建工厂完成。
这种 “资质借壳” 模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并不罕见,例如蔚来早期通过江淮代工、小鹏与海马合作等。其优势在于快速规避资质审批周期,确保产品按时上市。
三、供应链合作:多元伙伴的协同效应
除了生产环节,小米汽车在核心零部件和技术研发上与多家企业展开合作:
- 电池供应:小米 SU7 的 Pro 版搭载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Max 版采用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
- 智能驾驶:与 Mobileye 合作开发 L2 + 级辅助驾驶系统,并计划在下一代车型中引入更高阶的自动驾驶技术。
- 碳化硅器件:大位科技的 SiC 功率模块已通过小米 SU7 电驱系统验证测试,未来可能用于 900V 高压平台车型。
- 生态整合:小米 SU7 深度集成小米 HyperOS 系统,支持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设备的无缝互联,例如通过手机 NFC 钥匙解锁车辆、语音控制家居等。
四、未来规划:从代工到自主的转型路径
小米汽车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完全自主生产。根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信息,小米汽车工厂二期工程计划于 2024 年动工,2025 年完工,届时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随着资质问题的逐步解决,小米有望在后续车型中完全以自有品牌名义申报生产。
此外,小米还在探索 “前店后厂” 模式,其超级工厂店不仅提供车辆交付和试驾服务,还计划向公众开放生产线参观,增强消费者对制造过程的信任。这种模式既提升了销售效率,也有助于塑造科技制造的品牌形象。
总结
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呈现出 “自建为主、资质为辅、供应链协同” 的特点:
- 自建工厂是核心制造主体,具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能力,支撑小米 SU7 的大规模量产。
- 与北汽越野的合作是应对行业准入规则的阶段性策略,实际生产仍由小米主导。
- 多元供应链伙伴确保了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尤其是在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
这种模式既体现了小米对核心环节的掌控力,也反映了其在复杂行业环境中的灵活性。随着工厂产能的释放和资质问题的解决,小米汽车未来将逐步实现从 “代工依赖” 到 “自主制造” 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