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工厂二期项目目前主要聚焦于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是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扩建工程。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小米汽车二期工厂核心进展
1. 建设进度与产能规划
- 地理位置: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已投产的一期工厂,两地仅隔一条马路。
- 建设规模:二期工厂初始地块面积 53 公顷,后通过扩建新增 52 公顷,总面积达 105 公顷,建筑规模约 40 万平方米,包含三个生产厂房及配套设施。
- 投产时间: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计划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
- 产能提升: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实际通过产线优化已超设计产能(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二期投产后,总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若扩建完成,年产能可提升至 35 万辆以上,支撑小米 2025 年 35 万台的交付目标。
2. 技术与生产工艺
- 自动化与智能化:二期工厂采用新能源专属设计,实现一体化压铸后地板、CTB 电池等关键器件的自主生产,并配备超过 700 个机器人,六大工艺(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自动化率达 100%。
- 供应链布局:为保障产能,小米在武汉江夏区建设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年产 30 万套零部件,并计划在车谷(武汉经开区)深化布局,利用当地汽车产业集群优势。
3. 市场需求与订单压力
- 订单积压: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系列累计锁定订单近 38 万台,交付量约 19.6 万辆,未交付订单超 18 万台。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缺口将逐步缓解。
- 车型规划:除 SU7 外,第二款车型 YU7(双电机四驱版)预计 2025 年六七月上市,进一步拉动产能需求。
二、其他产品线的工厂二期动态
1. 手机制造:北京昌平智能工厂二期
- 投产情况:该工厂于 2024 年 7 月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 8.1 万平方米,年产能 1000 万台旗舰手机,日均产量达 3 万台,主要生产折叠屏手机(如 Xiaomi MIX Fold 4/Flip)。
- 技术亮点:采用全球最先进的自动化产线,95% 以上工序由机器人完成,实现数据驱动的柔性生产,目标成为 “灯塔工厂”。
2. 生态链产品:张家港洗碗机工厂
- 项目签约:2025 年 4 月,小米生态链企业宁波轻美电器在张家港高新区签约洗碗机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 5 亿元,规划年产 50 万台智能洗碗机,预计年产值 8-10 亿元。
- 战略意义:该项目将完善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的产能布局,推动生态链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三、未来产能扩张与战略布局
1. 三期工厂规划
- 地块储备:紧邻二期工厂的 52 公顷地块已公示为一类工业用地,可能作为小米汽车三期工厂选址,规划容积率 1.0,建筑高度 60 米,未来或进一步提升产能。
- 长期目标:小米计划构建 “超级工厂矩阵”,2025 年冲击 35 万台交付目标,2026 年规划产能 50 万辆,并通过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巩固市场地位。
2. 全球化布局
- 印度市场:尽管未直接提及二期工厂,但小米在印度的手机产能已超 2 亿台 / 年,未来可能通过扩建或新建工厂满足当地需求,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潜在布局。
四、总结与影响
小米工厂二期项目的核心是汽车产能的爆发式增长,通过北京亦庄工厂的扩建和技术升级,小米正加速从 “手机厂商” 向 “智能出行生态企业” 转型。二期工厂投产后,不仅能缓解当前订单积压问题,还将为后续车型(如 SU7 Max、YU7)的上市铺平道路。同时,手机和生态链工厂的扩建,则体现了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持续深耕。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小米正通过 “多线并进” 的产能战略,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并为未来的全球化竞争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