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生产体系以代工厂合作与自建智能工厂双轨并行,覆盖智能手机、汽车、智能家电等核心品类,形成全球化布局。以下是截至 2025 年的最新动态与核心信息:
一、代工厂合作:全球供应链基石
小米通过与富士康、和硕、比亚迪电子等头部代工厂合作,实现产能快速扩张与成本优化。主要代工厂及分布如下:
- 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为小米生产智能手机、IoT 设备等。其中国工厂(如郑州、深圳、成都)承担主力产能,印度工厂(如诺伊达)则服务于本地市场,2025 年新增 Optiemus 代工生产 Redmi Watch Move 智能手表。
- 和硕联合科技:在墨西哥、台湾等地设有工厂,为小米提供高端机型组装服务。
- 比亚迪电子:聚焦中低端手机及零部件制造,中国工厂(如惠州)是其重要生产基地。
- 立讯精密:参与小米高端机型的精密组件生产,工厂分布于中国长三角地区。
这些代工厂的全球布局(如越南、印度)帮助小米快速进入新兴市场,例如印度工厂生产的手机占当地销量的 95% 以上。
二、自建智能工厂:战略级产能升级
近年来,小米加速自建工厂以强化供应链控制力,目前已建成三大核心基地:
1. 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
- 定位:小米汽车核心生产基地,分两期建设。
- 进展:
- 一期工厂:2023 年竣工,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实际产能提升至月产 1.2 万辆。
- 二期工厂:2025 年年中竣工,占地面积扩展至 105 公顷,目标年产能 35 万辆,将生产小米 YU7 等新车型。
- 技术亮点:采用压铸、冲压、总装等六大车间全流程自动化,引入 AI 质检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 “黑灯工厂” 级智能制造。
2.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
- 定位:小米首座大家电生产基地,聚焦空调品类。
- 进展:
- 2024 年 11 月奠基,2025 年 1 月封顶,4 月实现 “入驻即插电”,计划 11 月投产,2026 年大规模量产。
- 规划六大核心分厂,年产能 600 万台空调,配备百余间实验室,形成 “研发 - 测试 - 生产” 闭环。
- 战略意义:标志小米从代工转向 “自研自产”,推动空调业务冲击中国市场前二。
3. 其他自建工厂
- 小米手机智能工厂:位于北京,专注高端机型小批量生产,年产能约 100 万台,用于验证新技术(如澎湃 OS 深度定制)。
- 印度工厂:与本地企业合作生产手机、智能手表等,2025 年计划将印度制造比例提升 50%。
三、全球化布局:区域化生产策略
小米通过 “区域化生产” 降低成本并规避贸易风险:
- 东南亚:
- 越南工厂:2022 年投产,生产智能手机及零部件,辐射东南亚市场。
- 印尼工厂:2017 年实现 100% 本土化生产,主要供应印尼及周边国家。
- 欧洲:
- 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聚焦汽车性能调校(如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尚未布局生产工厂。
- 美洲:
- 墨西哥工厂:由和硕代工,生产手机以供应北美市场。
四、未来趋势: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
- 汽车领域: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并计划在欧洲试水销售。
- 家电领域:武汉工厂将推动小米空调高端化,2030 年目标进入中国市场前二。
- 供应链自主:通过自研芯片(如澎湃 OS)、电池技术(如 CTB 一体化电池)减少对外部依赖。
总结
小米的生产体系以代工厂为 “广度”,自建工厂为 “深度”,结合区域化布局,实现高效产能与成本控制。未来,随着武汉家电工厂和北京汽车工厂二期的投产,小米将进一步强化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全产业链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