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量产进程在 2024 年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及行业动态,其核心时间节点与产能布局可概括如下:
一、首款车型 SU7 的量产与交付
- 量产启动时间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于2024 年 3 月 28 日正式上市,并于4 月 3 日启动首批交付。这一进程符合雷军在 2021 年宣布的 “2024 年上半年量产” 计划。
- 生产节奏:北京亦庄工厂在 2024 年 5 月实现第 10000 辆整车下线,平均每 76 秒生产一台车,产能爬坡效率显著。
- 交付表现:2024 年 6 月和 7 月交付量均突破 1 万台,全年累计交付 136,854 辆,超额完成 10 万辆的目标。
- 产能扩展与工厂建设
- 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双班制生产和产线优化,2024 年实际产能提升至月均 1.25 万辆。
- 二期工厂:占地 53.1 万平方米,2024 年 9 月启动建设,2025 年 3 月主体封顶,计划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
- 武汉基地:规划占地约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进一步支撑长期产能需求。
二、2025 年新车型与产能目标
- 新车型量产计划
- SU7 Ultra:高性能版本于2025 年 3 月上市,搭载三电机系统,零百加速 1.98 秒,预售价格 52.99 万元起,上市 10 分钟订单突破 6900 辆,2 小时超 1 万辆,远超全年 1 万辆的销量目标。
- YU7: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对标特斯拉 Model Y,搭载激光雷达和空气悬架,预计起售价 22.59 万元。
- 产能与交付目标
-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35 万辆,其中 SU7 系列占比约 35 万辆,YU7 占比约 10 万辆。
- 产能爬坡:北京工厂单月产能已突破 2 万台,二期工厂投产后,预计 2025 年 4 月产能达 3.7 万辆 / 月,全年生产目标或冲刺 45 万辆。
三、供应链与技术支撑
- 供应链稳定性
- 电池:SU7 标准版采用比亚迪刀片电池,高配版使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SU7 Ultra 搭载自研 V8S+V6S 三电机系统,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15%。
- 芯片:智能座舱采用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智驾系统搭载 NVIDIA Orin X 芯片,算力达 508TOPS,供应链未受 2024 年芯片短缺显著影响。
- 轻量化:镁合金支架减重 30%,碳纤维空气动力学套件提升续航效率,供应链企业如祥鑫科技、万向钱潮深度参与。
- 技术积累与研发投入
- 自动驾驶:Xiaomi Pilot Max 系统支持全场景智驾,累计投入超 1050 亿元研发资金,2025 年计划投入 300 亿元。
- 生态整合:澎湃 OS 系统实现车机与小米手机无缝互联,SU7 Ultra 用户中 57% 来自传统豪华品牌(如 BBA)。
四、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订单与交付周期
- SU7 系列:标准版订单排产周期 45-48 周,Pro 版 44-47 周,Max 版 40-43 周,2025 年产能已被预订一空。
- SU7 Ultra:交付周期缩短至 1-4 周,显示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
- 市场定位
- 高端突破: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售价切入 50 万元以上豪华轿车市场,上市一个月销量占该细分市场 1/12,验证小米品牌溢价能力。
- 主流市场:YU7 凭借 22.59 万元起售价,瞄准中大型 SUV 市场,与问界 M8、理想 L6 等竞争。
五、未来挑战与展望
- 产能压力:尽管二期工厂投产,但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仍需供应链高效协同,尤其是 YU7 的产能爬坡速度。
- 市场竞争: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加剧,小米需在智能化、性价比与品牌忠诚度上持续突破,以应对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的竞争。
- 技术迭代:800V 高压快充、固态电池等技术的研发进展将影响小米汽车的长期竞争力。
总结
小米汽车的量产进程可概括为 “2024 年首款车型量产交付,2025 年产能扩张与新车型上市”。其核心时间节点包括:
- 2024 年 3 月:SU7 上市并启动交付。
- 2025 年 3 月:SU7 Ultra 上市。
- 2025 年 6-7 月:YU7 上市。
- 2025 年 7-8 月:二期工厂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通过工厂扩建、供应链优化与技术投入,小米正逐步实现从 “造车新势力” 向 “主流车企” 的转型,其 2025 年的产能与市场表现将成为验证这一战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