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由小米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小米汽车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生产,其核心制造基地是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这一生产体系的构建体现了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技术投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主生产体系:北京超级工厂的核心地位
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是小米汽车超级工厂,该工厂于 2021 年 11 月正式落户北京经开区,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 630 亿元。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2023 年 6 月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主要生产小米首款车型 SU7。工厂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配备超过 700 个机器人,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小时可生产约 40 辆汽车,年产能规划为 15 万辆。2024 年 4 月,小米 SU7 首批交付仪式在该工厂举行,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量已突破 20 万辆。
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计划 2025 年年中竣工,投产后将与一期工厂形成年产 30 万辆的总产能。这一布局不仅满足了小米汽车当前的市场需求,也为其长期目标(2025 年交付 35 万辆)奠定了基础。
二、技术研发与供应链协同
尽管小米汽车以自主生产为主,但在关键技术和供应链环节仍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
-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 动力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为主要供应商,分别提供 101kWh 高能量密度电池和安全性能突出的磷酸铁锂电池。
- 驱动电机:汇川技术的联合动力系统,具备高效能和高扭矩特性,确保车辆动力输出稳定。
- 智能驾驶: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AT128)、地平线的智能驾驶芯片,以及大陆集团的制动系统,共同构建了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能力。
- 制造工艺合作:
小米与首钢合作研发 “泰坦合金” 材料,通过人工智能仿真建模优化配方,提升车身强度和轻量化水平。此外,工厂采用 “一体化大压铸技术”,实现车身零部件的集成化生产,生产效率和零件可靠性显著提升。
三、代工合作的争议与澄清
早期曾有传闻称小米汽车可能与北汽、长城等车企合作代工,但根据最新信息,小米已明确以自主生产为主。北京超级工厂的投产和规模化交付(如 2024 年 13.6 万辆的交付量)表明,小米汽车的核心产能由自有工厂承担。不过,在供应链管理和部分零部件生产中,小米仍与合作伙伴保持密切协作,例如浙江世宝的转向系统、拓普集团的底盘部件等。
四、战略意义与未来规划
小米汽车的自主生产模式体现了其 “全栈自研” 的技术路线。通过整合消费电子领域的经验(如 MIUI 系统、AIoT 生态)与汽车制造能力,小米试图在新能源汽车的 “智能化下半场” 建立竞争优势。雷军曾表示,小米计划用 15-20 年时间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而自主生产体系的完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未来,随着二期工厂的投产和新车型(如增程式 SUV 小米 YU7)的推出,小米汽车将进一步扩大产能,并通过 “直营 + 授权” 的销售网络(截至 2025 年 3 月覆盖中国 75 城)提升市场渗透率。这一布局不仅强化了小米在汽车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也为其生态闭环(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构建提供了硬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