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整车生产领域的合作模式经历了从初期依赖外部资质到逐步实现自主生产的转变。根据公开信息,其核心合作伙伴及生产模式如下:
一、初期合作:与北汽集团的资质共享
2023 年 11 月,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通过工信部申报时,生产企业名称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申报地址为小米自建的北京亦庄工厂。这一安排表明,小米在早期阶段借用了北汽的生产资质,以快速推进车型上市。双方合作的背景包括:
- 资质需求:新能源汽车生产需 “双资质”(发改委立项和工信部生产许可),而小米作为新入局者,初期资质申请流程较长。北汽作为老牌车企,拥有现成资质,可缩短审批周期。
- 地理位置协同:小米工厂与北汽蓝谷的生产基地均位于北京亦庄,便于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协同。
- 产能互补:北汽的产能利用率不足,而小米的订单需求旺盛,合作可优化资源配置。
不过,双方合作的具体形式(如代工费用、技术共享细节)并未完全公开。
二、自主生产:自建工厂与独立资质
随着小米汽车的发展,其逐步实现了生产自主权:
- 自建工厂投产: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一期于 2023 年 6 月竣工,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计划 2025 年完工,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产线,每 76 秒可下线一辆车,关键工艺(如大压铸、涂装)自动化率达 100%。
- 独立资质获取:2024 年 7 月,工信部公告显示小米汽车的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其已取得独立造车资质。这意味着小米无需再依赖北汽或其他车企的资质,可自主规划生产。
三、供应链合作: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深度绑定
除整车生产外,小米在供应链领域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
- 电池: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提供三元锂电池,并合作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
- 电机与电控:汇川技术提供驱动电机,博世供应 ABS 系统。
- 零部件: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华域汽车提供车身零部件,蓝思科技供应中控屏等。
- 充电网络:与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合作,接入超 126 万充电桩。
四、代工传闻与澄清
尽管曾有传闻称小米与长城、比亚迪等洽谈代工,但目前均未得到官方确认:
- 长城汽车:2021 年曾有消息称小米与长城洽谈代工,但双方均否认。
- 比亚迪:2021 年有媒体猜测比亚迪可能代工小米汽车,但后续无进展。
- 其他车企:小米曾与江淮、华晨等接触,但最终未达成合作。
五、未来展望:技术自研与生态扩张
小米汽车的战略重心逐渐转向技术自研和生态整合:
- 自动驾驶:与英伟达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2025 年研发预算达 35 亿元。
- 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北汽等合资成立电池公司,布局电芯生产。
- 全球市场:2024 年底启动出海筹备,计划拓展海外销售和售后网络。
总结
小米汽车的核心合作模式可概括为 **“初期借资质、中期建工厂、长期重自研”**。其与北汽的合作是特定阶段的过渡策略,而自建工厂和独立资质的获取标志着小米已具备自主生产能力。未来,小米将更多依赖供应链协同和技术创新,而非与传统车企的代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