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是小米汽车有限公司,这是小米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 2021 年 9 月,注册资本 100 亿元,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公司不仅负责小米汽车的研发、设计和销售,还通过自建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实现整车生产,是中国少数具备 “全栈自研 + 自主生产” 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之一。
一、生产主体: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的核心地位
- 全资控股与战略布局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由小米集团 100% 控股,雷军亲自担任法定代表人,直接向小米集团董事会汇报。这一架构确保了小米对汽车业务的绝对控制权,避免了与其他车企合作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例如,小米在 2023 年投资 240 亿元用于汽车研发,并计划未来 10 年投入 100 亿美元,这种高强度的资源倾斜只有通过全资子公司才能实现。
- 自建工厂与产能规划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 630 亿元,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一期工厂于 2023 年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主要生产首款车型小米 SU7;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中投产,将进一步扩大产能。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配备 700 余台机器人,关键工艺(如大压铸、焊接、涂装)实现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新车。
- 技术自研与供应链整合
小米汽车在生产环节深度整合自研技术,例如:
- 大压铸技术:自主设计 9100 吨锁模力的压铸机集群,实现 72 个零部件一体化成型,生产效率提升 40%。
- 电池与动力系统: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并自研电池管理系统(BMS)。
- 智能驾驶:收购深动科技,组建 500 人研发团队,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全栈自研。
二、早期代工合作:与北汽的阶段性协作
尽管小米目前以自主生产为主,但在造车初期曾与北京汽车集团(北汽)有过代工合作:
- 资质借用与产能过渡
2021 年至 2023 年间,小米汽车因尚未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其首款车型 SU7 的早期测试车曾通过北汽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的资质进行申报。这一合作模式类似于蔚来与江淮的代工关系,帮助小米快速进入市场。
- 技术验证与供应链磨合
北汽为小米提供了生产设备和工艺支持,例如车身焊接技术和涂装工艺的优化。同时,小米通过代工合作验证了供应链的可靠性,例如与宁德时代、禾赛科技的合作关系均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
- 独立资质的突破
2024 年,小米汽车正式获得工信部颁发的独立造车资质,标志着其代工合作的结束。此后,小米 SU7 的生产主体变更为小米汽车有限公司,进一步强化了品牌自主性。
三、生产模式的战略意义
- 品质把控与成本优化
自主生产使小米能够直接控制整车质量,例如通过自研的 “泰坦合金” 材料提升车身强度,并采用闭环温控系统确保大压铸工艺的稳定性。同时,自建工厂避免了代工模式下的中间成本,例如小米 SU7 的生产成本较同级别竞品降低约 15%。
- 技术迭代与快速响应
小米汽车工厂内设有 29 个研发实验室和 2.5 公里测试跑道,可实现 “研发 - 测试 - 量产” 的快速迭代。例如,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系统在工厂内完成了 200 万公里的模拟测试,较传统车企缩短了 30% 的研发周期。
- 产业链带动效应
小米汽车 70% 的零部件来自京津冀地区,带动了包括首钢、宁德时代在内的 200 余家供应商的发展。这种本地化供应链布局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升级。
四、市场表现与未来展望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突破 20 万辆,其中 SU7 系列锁单量超 24.8 万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明星车型。其生产模式的成功验证了小米 “科技 + 制造” 双轮驱动的战略可行性。未来,随着二期工厂的投产和 SU7 Ultra、YU7 等新车型的推出,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5 年冲击 36 万辆的年销量目标。
总结来看,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是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其通过自建超级工厂实现了从研发到制造的全链条掌控,同时在发展初期借助北汽的代工资源完成了市场准入和技术验证。这种 “自主为主、合作为辅” 的生产模式,既保证了品牌独立性,又兼顾了快速量产的需求,为小米汽车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