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代工厂布局已形成 **“以自建工厂为主、代工合作为辅”** 的双轨模式,具体合作方及产能规划如下:
一、核心代工厂:北汽集团
- 北京汽车制造厂(BAW)
作为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的主要代工方,北汽集团通过旗下北京汽车制造厂(BAW)为小米提供整车生产支持。
- 合作背景:小米与北汽的合作始于 2023 年,当时小米尚未自建工厂,需借助北汽的生产资质和产能快速推进项目。
- 代工车型:小米 SU7 系列(包括标准版、Pro 版、Max 版),生产地址位于北京亦庄小米汽车自建基地内。
- 技术协同:北汽负责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传统工艺,小米则主导智能化系统(如澎湃 OS 车机、自动驾驶)和供应链管理。
- 产能规模:初期月产能约 7000 辆,2024 年通过优化产线提升至 1.2 万辆,占小米 SU7 总交付量的约 40%。
- 武汉工厂合作意向
2025 年 3 月,有消息称小米正与东风汽车洽谈代工合作,计划利用东风云峰工厂(武汉)的闲置产能生产新款 SUV 车型 YU7。
- 合作障碍:东风因政府补贴政策(每辆岚图车型可获 3 万元补贴)和话语权分歧,尚未与小米达成最终协议。
- 潜在产能:云峰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若合作落地,预计可支撑小米未来 30% 的产能需求。
二、自建工厂: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小米自建的北京亦庄工厂是其核心生产基地,已实现 **“研发 - 制造 - 交付”** 全链条自主化。
- 工厂概况
- 地理位置: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总投资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2023 年竣工,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交付 13.5 万辆小米 SU7,产能利用率接近 200%。
- 二期工厂: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新增面积 53 公顷,预计 2025 年三季度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主要生产新款 SUV 车型 YU7。
- 技术亮点:引入 700 余台机器人,实现压铸、冲压、焊接等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下线一台新车;工厂顶部铺设光伏板,年发电量 1640 万度,废重金属零排放。
- 产能规划
- 2025 年目标:全年交付 35 万辆,其中自建工厂贡献约 70%(24.5 万辆),北汽代工占 30%(10.5 万辆)。
- 长期布局:二期工厂旁规划三期用地,未来总产能有望突破 50 万辆 / 年。
三、供应链合作与潜在代工方
除整车代工外,小米与多家企业在零部件供应和技术研发层面深度合作:
- 电池与三电系统
- 宁德时代:供应三元锂电池(SU7 Max/Pro),合作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
- 比亚迪:通过襄阳弗迪供应磷酸铁锂电池(SU7 标准版)。
- 汇川技术:提供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
- 智能化与零部件
- 德赛西威: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供应商。
- 拓普集团:空气悬架系统供应商。
- 蓝思科技:中控屏、仪表盘等零部件。
- 潜在代工方
- 长城汽车:早期传闻合作生产 A 级车型,但未落实。
- 富士康:曾被推测为 “技术保障” 方,但未涉足整车代工。
- 江淮汽车:2023 年洽谈代工,后因产能冲突终止。
四、代工模式的战略意义
- 风险分散:初期依赖北汽代工规避自建工厂的资金和时间风险。
- 产能弹性:通过代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例如 2024 年 SU7 订单激增时,北汽产能占比提升至 40%。
- 资质获取:借助北汽的生产资质完成工信部申报,加速车型上市。
五、未来趋势
随着自建工厂产能释放,小米计划逐步降低代工比例:
- 2025 年:北汽代工占比降至 30%,武汉工厂若落地将承接部分产能。
- 2026 年:自建工厂产能占比超 80%,代工仅作为应急补充。
- 长期目标:通过 “自建 + 合资” 模式(如与东风合作),构建全球化生产网络。
总结
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以北汽集团为核心,辅以自建工厂快速扩产,同时探索与东风汽车等潜在伙伴的合作。这种 “代工 + 自主” 的双轨策略,既保障了短期产能需求,又为长期技术积累和全球化布局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