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爽是小米汽车核心管理层的关键人物,自 2021 年加入小米汽车以来,深度参与了从产品定义到市场落地的全流程。作为小米汽车副总裁兼市场部总经理,他的角色和贡献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核心职责与战略布局
- 市场与供应链的双重掌舵
李肖爽在小米汽车的发展中经历了两次重要职责调整:2021 年至 2023 年主导供应链体系搭建,2023 年后转向市场业务。在供应链阶段,他推动了与宁德时代(电池)、汇川技术(电机)、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等头部供应商的合作,确保小米 SU7 在 2024 年 3 月实现量产交付,并在同年达成 13.7 万辆的年度销量。这一阶段的产能爬坡经验为 2025 年 SU7 Ultra 和 YU7 的双车型并行生产奠定了基础。
- 市场策略的精准把控
转任市场部后,李肖爽主导了小米汽车的渠道扩张与用户运营。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门店数量已达 269 家,覆盖 74 个城市,并计划在 5 月新增 29 家门店。他通过 “线上预约 + 线下体验” 的新零售模式,结合小米生态链的协同效应(如 MIUI 与车机系统的深度互联),成功将 SU7 打造成新势力销冠 ——2025 年一季度销量达 7.58 万辆,远超第二名小鹏 M03 的 4.71 万辆。
二、关键成果与行业影响
- SU7 的爆款逻辑
李肖爽在产品定价与配置策略上展现出互联网思维的灵活性。SU7 基础版以 21.59 万元起售,标配高通 8295 芯片、激光雷达和智能驾驶系统,通过 “硬件让利 + 软件增值” 的模式,在 20-30 万元价格区间抢占市场份额。这一策略使其在 C 级车市场占有率达 8.13%,超越特斯拉 Model 3 和比亚迪汉 EV。
- 供应链的极限突破
在负责供应链期间,李肖爽推动小米汽车工厂实现 “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 的生产效率,一期工厂年产能达 24 万辆,2024 年产能利用率突破 200%。这种 “超常规” 生产模式为小米汽车在 2025 年 4 月实现 2.8 万辆的交付量提供了支撑。
三、挑战与未来布局
- YU7 的市场攻坚战
作为小米首款中大型 SUV,YU7 肩负着开拓家庭用户市场的使命。李肖爽在 2025 年上海车展期间明确表示,YU7 将聚焦 “智能空间” 场景,强化 AR-HUD、车家互联等功能,并计划在 6-7 月上市。然而,其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问界 M9、理想 L6 等车型已在家庭用户市场建立心智,且华为鸿蒙智行的渠道渗透力可能挤压小米的生存空间。
- 产能与供应链的双重压力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但初期产能仅 6 万辆,需支撑 YU7 的 10 万辆年销量目标。李肖爽需平衡 SU7 订单积压(超 10 万辆)与 YU7 的产能分配,同时应对 SUV 零部件复杂度带来的供应链挑战。
四、个人特质与行业评价
- 跨领域的整合能力
李肖爽拥有从家电(小米电视、空调)到汽车的跨界经验,擅长将互联网产品思维与制造业规律结合。雷军曾评价他 “最懂小米汽车”,因其在产品定义、供应链管理和市场策略上展现出系统性思考能力。
- 危机应对与舆论管理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因多起交通事故陷入舆论风波,李肖爽通过社交媒体及时回应,并推出 “五一免费道路救援” 等服务举措,试图重塑用户信任。这种快速响应能力成为其市场管理的重要标签。
五、行业地位与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一季度新势力销量榜中稳居第一,李肖爽功不可没。但行业竞争已进入 “体系化作战” 阶段,小米需在智能驾驶(如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系统)、生态协同(如小米家居互联)和全球化布局(计划 2025 年进入东南亚市场)上持续突破。李肖爽的下一步棋,或将决定小米汽车能否从 “现象级爆款” 升级为 “可持续竞争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