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 故障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2 00:24:42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自 2024 年上市以来,已发生多起典型故障案例,涵盖智能驾驶系统、电池安全、机械结构等核心领域。以下从故障类型、官方应对、用户反馈及行业影响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典型故障案例与技术争议


1. 智能泊车系统集体失效


  • 事件经过:2024 年 11 月 14 日,超 70 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自动泊车时无视障碍物,直接撞击墙壁或其他车辆。事故车辆均搭载宁德时代或弗迪电池,且未触发倒车雷达与防撞预警。
  • 技术原因:云端服务偶发授时同步异常,导致系统误判障碍物位置。小米通过 OTA 升级修复,并承担全部维修费用及每日 150 元出行补贴。
  • 行业影响:暴露智能驾驶系统对云端服务的依赖风险,引发对 “软件定义汽车” 可靠性的讨论。

2. 悬架断裂与超速争议


  • 事件经过:2025 年 1 月 30 日,江苏淮安一辆 SU7 以 70km/h 通过限速 20km/h 的乡村坑洼路段,右后悬架摆臂断裂。小米官方认定事故因超速(设计标准为 45km/h 通过 15cm 深坑)导致,非质量问题。
  • 用户质疑:车主否认超速,并质疑悬架材料强度。后续车主实测显示,同路段以相同速度通过未出现损伤,证实外力冲击是主因。
  • 技术分析:SU7 悬架采用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结构,理论强度达标,但轻量化设计(铝合金摆臂)在极端工况下仍存在风险。

3. 高速碰撞爆燃与电池争议


  • 事件经过:2025 年 3 月 29 日,安徽铜陵一辆 SU7 在 NOA 状态下以 97km/h 撞击隔离带,电池爆燃致 3 人死亡。事故车辆搭载弗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否认供应。
  • 技术争议
    • 电池安全性:刀片电池虽通过针刺测试,但高速撞击导致电芯撕裂,电解液泄漏引发燃烧。
    • 车门锁死:撞击后车门无法解锁,可能与电子系统故障或机械变形有关。

  • 行业影响:暴露磷酸铁锂电池在极端碰撞下的防护短板,推动车企加强电池包结构设计。

4. 智驾系统反应时间不足


  • 事件经过:2025 年 4 月,小米披露事故数据:NOA 系统在碰撞前 2 秒发出预警,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事故。行业专家指出,L2 级辅助驾驶在复杂场景下留给用户的反应时间不足。
  • 技术改进:2024 年 10 月 OTA 升级优化城市 NOA 功能,新增红绿灯提醒、公交车道限行识别等,但高速场景下的紧急制动逻辑仍需完善。

二、官方应对与召回措施


1. OTA 升级与软件修复


  • 自动泊车故障:通过云端服务修复授时异常,并加入冗余保护策略。
  • NOA 功能优化:2024 年 7 月升级 1.2.3 版本,优化弯道速度控制与绕行能力;2024 年 10 月 1.4.0 版本实现全国城市 NOA 覆盖。

2. 硬件召回与供应商调整


  • 2025 年 1 月召回: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0931 辆 SU7 标准版,通过 OTA 升级修复智能泊车功能。
  • 电池供应商管理:标准版随机搭载宁德时代或弗迪电池,Pro/Max 版仅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避免混用导致的热管理复杂性。

3. 售后服务与用户补偿


  • 维修政策:事故车辆免费维修,提供代步车或积分补贴(150 元 / 天)。
  • 退车案例:佛山车主因智驾系统两次失灵,小米最终同意退车并承担损失。

三、用户反馈与行业启示


1. 信任危机与舆论争议


  • 过度营销质疑:小米曾宣传 “135km/h 下可刹停”,但事故中 AEB 功能未触发,被指夸大性能。
  • 责任界定模糊:用户手册明确 AEB 不响应锥桶等障碍,但购车时未充分告知,导致维权困难。

2. 售后服务痛点


  • 网点不足:截至 2025 年 4 月,全国仅 132 家服务网点,部分地区依赖上门维修,效率较低。
  • 补偿不均:自动泊车事故中,不同地区车主获赔金额差异较大,引发不满。

3. 行业共性挑战


  • 智驾权责划分:L2 级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监管,但用户易产生 “自动化偏见”,需加强安全教育。
  • 电池安全边界:行业测试标准(如中保研 64km/h 碰撞)与真实事故场景(97km/h)存在差距,需提升极端工况下的防护能力。

四、消费者建议


  1. 使用建议
    • 避免完全依赖智能驾驶功能,尤其在复杂路况或夜间驾驶时。
    • 定期检查轮胎磨损、悬架衬套等关键部件,防范机械故障。
    • 关注 OTA 升级提示,及时修复已知软件缺陷。

  2. 维权与售后
    • 遇到故障时,优先通过小米汽车 APP 或 400 客服反馈,保留故障记录与沟通凭证。
    • 涉及重大事故,要求第三方机构鉴定,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

  3. 购车决策
    • 关注车型版本差异:Pro/Max 版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安全性与性能更优。
    • 试驾时重点测试智驾功能在极端场景下的表现,如弯道、施工路段等。


五、总结


小米汽车的故障事件折射出新能源车企在智能化与安全性平衡上的挑战。尽管小米在软件迭代与售后补偿上展现出快速响应能力,但硬件可靠性、供应商管理及用户教育仍需加强。对于消费者,理性看待智能驾驶的局限性,结合自身需求选择车型,并充分利用官方售后服务,是降低风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