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作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典型案例,其亏损问题可从财务表现、亏损原因、行业对比及未来策略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财务表现:亏损收窄,接近盈亏平衡
- 2024 年全年数据
小米汽车 2024 年累计交付 13.69 万辆 SU7 系列车型,实现收入 321 亿元,毛利率 18.5%,但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平均亏损约 4.53 万元。亏损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随着产能爬坡和 SU7 Ultra 等高毛利车型交付,单季亏损从 Q3 的 18 亿元收窄至 Q4 的 7 亿元。
- 2025 年 Q1 预测
分析师预计 Q1 亏损进一步收窄至 1-2 亿元,接近盈亏平衡点。核心驱动因素包括:
- 销量增长:Q1 交付量约 8 万辆,同比增长超 150%,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 产品结构优化: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占比提升至 55%,带动单车收入从 23.45 万元增至 28 万元,毛利率提升至 20%-21%。
- 成本控制: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如投资轻量化材料企业降低车身成本 23%)和产能利用率提升(一期工厂产能利用率达 200%),单位成本下降。
二、亏损原因:规模、研发与供应链三重压力
- 规模效应不足
汽车行业需年产 30 万辆以上才能实现规模经济。2024 年小米汽车交付量仅 13.69 万辆,分摊到每辆车的研发、工厂建设等固定成本较高。例如,北京一期工厂投资 55 亿元,年产能 15 万辆,单台分摊的固定资产成本约 3.67 万元。
- 研发投入高企
小米汽车 2024 年研发支出超 100 亿元,重点投入智能驾驶(如端到端全场景智驾技术)、三电系统(自研超级电机 V8s)和生态整合(HyperOS 车机系统)。以智能驾驶为例,小米智驾团队规模达 2000 人,年研发费用超 40 亿元,远超新势力同行。
- 供应链成本压力
- 电池成本:SU7 搭载的 101kWh 电池包成本约 15 万元,占整车售价的 30% 以上,且初期采购量小导致议价能力弱。
- 零部件成本:SU7 采用 BBA 供应链体系,初期采购价格较高。例如,碳化硅电控模块成本比比亚迪自研方案高 12%。
三、行业对比:亏损幅度处于合理区间
- 新势力车企初期亏损对比
车企 首年交付量 首年亏损(亿元) 单车亏损(万元) 蔚来 1.13 万 75.63 67.00 理想 3.26 万 23.21 7.12 小鹏 1.27 万 36.92 29.07 小米 13.69 万 62.00 4.53 数据来源:各车企财报
小米汽车首年亏损幅度显著低于蔚来、小鹏,接近理想汽车水平,主要得益于较高的销量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 特斯拉对比
特斯拉 2008 年推出 Roadster 时,单车亏损超 10 万美元,且连续 17 年未盈利。相比之下,小米汽车的亏损可控性更强。
四、未来策略:产能扩张与生态反哺
- 产能释放
- 工厂建设:北京二期工厂 6 月竣工,投产后年产能将超 30 万辆,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 供应链优化:通过投资轻量化材料企业(如蜂窝铝镁合金型材降低车身成本 18%)和电池技术升级(二代麒麟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15%),进一步降低成本。
- 产品矩阵扩展
- SUV 车型:2025 年 6 月推出首款 SUV 车型 YU7,定位中大型市场,预计售价 30-40 万元,目标年销 10 万辆。
- 低价车型:2026 年计划推出 15 万元级车型,覆盖下沉市场,进一步扩大销量。
- 生态整合盈利
- 软件服务:HyperOS 系统计划推出智能驾驶订阅服务(预计月费 680 元)、车载娱乐会员等,参考特斯拉 FSD 毛利率超 70%,未来软件收入或成主要利润来源。
- 生态链产品:小米汽车支持米家设备互联,用户购车后平均复购智能家居产品 3.2 件,带动 IoT 业务收入增长。
- 政策红利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叠加以旧换新补贴(最高 2 万元),预计刺激销量增长 20%-30%,间接缓解亏损压力。
五、风险与挑战
- 产能爬坡不及预期
二期工厂投产初期可能面临供应链磨合问题,若产能利用率不足,单位成本将上升。
- 技术转化风险
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需持续投入,若研发成果未能及时落地,可能影响市场竞争力。
- 价格战加剧
2025 年新能源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小米若跟进降价,可能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总结
小米汽车的亏损是新入局者的阶段性特征,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短期亏损换取市场份额和技术积累。随着 2025 年产能释放、产品矩阵扩展及生态盈利模式落地,亏损有望持续收窄,预计 2026 年实现单季度盈利。长期来看,小米的竞争力在于 “高性价比 + 生态协同”,若能在智能驾驶和供应链成本控制上取得突破,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