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那家代工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2 03:31:08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那家代工
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历程与生产模式经历了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其核心策略从早期依赖代工快速切入市场,逐步转向自建工厂主导的自主生产体系。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代工合作的关键阶段


1. 初期代工:北汽集团(2023 年 - 2024 年 7 月)


  • 合作背景:小米在 2021 年宣布造车后,因缺乏整车生产资质和自建工厂,选择与北汽集团旗下的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合作代工。
  • 合作内容
    • 生产资质:小米首款车型 SU7 的工信部申报企业为北汽越野,借助其生产资质完成合规上市。
    • 技术分工:小米负责设计、研发及智能化系统(如澎湃 OS 车机系统),北汽负责整车制造,包括冲压、焊接、涂装等环节。

  • 结束合作:2024 年 7 月,小米通过工信部公告获得独立造车资质,企业名称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与北汽代工关系的正式结束。

2. 潜在代工:东风汽车(2025 年)


  • 合作传闻:2025 年 3 月,小米与东风汽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场猜测可能涉及第三款车型(如增程式 SUV “昆仑”)的代工。
  • 合作依据
    • 产能需求:小米北京工厂一期产能 15 万辆 / 年,二期 2025 年 6 月投产后总产能达 30 万辆,但新车型 “昆仑” 的推出可能导致产能不足。
    • 技术互补:东风汽车在武汉的云峰工厂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经验,且其一体化压铸技术可支持小米的轻量化需求。

  • 合作进展:目前尚未有官方确认,但武汉经开区已启动 “米岚智造产业园二期项目”,可能为代工做准备。

二、自建工厂的核心布局


1.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 规模与产能
    • 一期工厂:占地 72 万平方米,2024 年 3 月揭幕,4 月开始交付小米 SU7,设计产能 15 万辆 / 年,2024 年实际交付量突破 2 万辆 / 月。
    • 二期工厂:占地 53 万平方米,2025 年 6 月竣工,7 月投产,主要生产新车型 YU7,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 年。

  • 技术优势
    • 自动化率:综合自动化率超 91%,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采用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 电池自研: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电芯供应,但电池包由小米自主封装,实现供应链可控。


2. 武汉工厂规划


  • 项目进展:2024 年 8 月签约武汉光谷,聚焦空调、冰箱等家电生产,但 2025 年 1 月发布的武汉汽车工厂项目经理招聘信息暗示可能涉足汽车制造。
  • 战略意义:武汉作为汽车工业重镇,拥有完整的零部件供应链,可支持小米在华中地区的产能扩张。

三、代工与自建的协同逻辑


1. 代工的局限性


  • 产能受限:北汽代工期间,小米 SU7 的交付周期长达 11 个月,凸显代工模式对产能的制约。
  • 技术壁垒:代工方在底盘调校、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上的支持有限,小米需通过自研突破。

2. 自建工厂的优势


  • 品质可控:小米 SU7 的电池安全配置(如电芯倒置技术)仅在自研版本中搭载,代工版本未配备。
  • 成本优化:自建工厂可减少代工费用,例如 SU7 标准版采用比亚迪电芯 + 自研封装,成本较宁德时代整包降低约 15%。

3. 未来趋势


  • 代工辅助:仅在新车型试产或产能爬坡阶段可能采用代工(如东风可能代工 “昆仑” SUV)。
  • 自研主导:小米计划 2025 年推出的第三款车型 “昆仑” 将搭载自研增程式动力系统,进一步强化技术自主性。

四、供应链合作的延伸


1. 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 电池:SU7 标准版采用比亚迪(弗迪电池)和宁德时代电芯,Pro/Max 版使用宁德时代整包电池。
  • 电机:汇川动力(四驱版)、联合电子(单电机版)。
  • 智能系统: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激光雷达(禾赛科技)。

2. 代工传闻的澄清


  • 比亚迪代工:仅供应电芯,小米自行封装电池包,不涉及整车代工。
  • 富士康代工:早期传闻合作生产智能座舱组件,但未进入整车制造环节。

总结:从代工到自研的战略升级


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是其快速切入市场的跳板,而自建工厂则是长期技术积累与产能扩张的核心。当前,小米已实现从 “代工依赖” 到 “自研主导” 的转型,未来将通过北京、武汉等工厂的产能释放,以及增程式、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巩固其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
小米汽车那家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