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设计元素的「形似」与「神异」
1. 保时捷 Taycan 的显性影响
- 溜背轿跑轮廓:小米 SU7 的车身比例(4997mm 车长、3000mm 轴距、1.36 倍宽高比)与保时捷 Taycan(4963mm 车长、2900mm 轴距)高度接近,尤其是低趴的车身姿态(1455mm 车高)和大角度溜背线条,营造出类似的运动化视觉效果。
- 灯组设计语言:
- 前大灯:SU7 的「水滴大灯」采用横向 LED 灯带贯穿设计,与保时捷 Taycan 的四点式日间行车灯存在相似性。
- 尾灯:SU7 的「光环尾灯」由 360 颗超红光 LED 组成渐层光带,与保时捷 Taycan 的贯穿式尾灯在布局上有呼应,但通过动态灯效和小米 LOGO 标识形成差异化。
- 空气动力学套件:SU7 的主动升降尾翼(最大下压力 130kg)、半隐藏门把手、无框车门等设计,与保时捷 Taycan 的运动化配置存在功能上的趋同。
2. 德系设计团队的隐性基因
- 核心团队背景:小米 SU7 的设计团队由前宝马 i 系列设计总监菲利普・德雷格(Philipp Schiemer)领衔,首席设计师李田原曾主导宝马 iX 的设计,仇臻则参与过奔驰 EQXX 概念车研发。这种团队构成自然带入了德系豪华品牌的设计语言,如对车身比例的极致追求(3 倍轮轴比、2 倍轮高比)和细节工艺的把控。
- 设计理念延续:SU7 的「流动曲面」设计语言与宝马的「火焰曲面」存在内在关联,而风阻系数 0.195Cd 的工程目标,也与奔驰 EQXX 的空气动力学哲学一脉相承。
3. 小米的差异化创新
- 科技符号植入:
- 米字车标:车头和轮毂的「米」字标识强化品牌辨识度。
- 激光雷达设计:车顶激光雷达采用鹅卵石造型,与车身自然融合,既降低风阻(高度降低 2mm,风阻减少 4 Counts),又形成独特的科技符号。
- 色彩与材质创新:SU7 的「海湾蓝」「橄榄绿」等 9 种配色源自自然灵感,搭配「沸石鞣 Nappa 真皮」内饰,在环保工艺上实现突破。
二、技术逻辑的「必然选择」
1. 空气动力学的最优解
- 风阻系数竞争:SU7 的 0.195Cd 风阻系数是通过 1000 + 次仿真实验、300 + 次油泥模型迭代实现的,这一数值与保时捷 Taycan(0.22Cd)相比更具优势。在电动车续航焦虑的背景下,低风阻设计成为行业共识,导致不同品牌在车身线条上出现趋同。
- 功能驱动形态:
- 主动进气格栅:根据车速自动调节开度,兼顾散热与风阻。
- 轮拱设计:175° 临界涟漪曲面优化气流,减少紊流。
2. 工程实现的约束
- 电池布局:SU7 采用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电池包厚度限制了车身高度,客观上形成低趴姿态。
- 平台化设计:小米自研的摩德纳平台采用 800V 高压架构,对车身结构提出特定要求,如短前后悬设计以平衡轴荷。
三、市场定位的「策略性借鉴」
1. 品牌认知的快速建立
- 保时捷的市场背书:保时捷 Taycan 作为电动豪华轿跑的标杆,其设计语言已被市场广泛认可。小米 SU7 通过借鉴其风格,在品牌认知度不足的情况下,快速建立起「高端运动轿车」的市场形象。
- 用户心理暗示:消费者对保时捷的「豪华」「性能」标签存在认知惯性,SU7 的设计语言能引发联想,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2. 价格与性能的错位竞争
- 价格优势:SU7 的起售价(21.59 万元)仅为保时捷 Taycan(89.8 万元)的四分之一,通过设计趋同吸引预算有限但追求运动化外观的消费者。
- 性能突围:SU7 Max 版的 2.78 秒破百、800km 续航等参数,在性能维度形成对保时捷 Taycan 的降维打击,弱化了设计争议。
四、争议与回应:设计借鉴的边界
1. 法律层面的合规性
- 设计专利保护范围:汽车设计的专利保护通常限于具体零部件(如车灯造型),而非整体轮廓。SU7 与 Taycan 的相似性更多体现在比例和线条,而非具体专利设计,因此不构成法律侵权。
- 保时捷的官方态度:保时捷中国区总裁 Michael Kirsch 回应称「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既未否认相似性,也强调了品牌独特性,显示出对市场竞争的包容态度。
2. 行业视角的合理性
- 设计语言的公共性:溜背轿跑、贯穿尾灯等元素已成为电动车的通用设计语言,如特斯拉 Model S、极氪 001 等均采用类似风格。这种趋同是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 设计团队的专业性:SU7 的设计团队来自宝马、奔驰等品牌,其设计方法论本身就包含对行业标杆的研究与借鉴,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创新」是汽车设计的常规路径。
五、总结:设计借鉴的本质与启示
小米 SU7 的外形设计确实存在对保时捷 Taycan 的借鉴,但其本质是新品牌在技术积累不足、市场认知薄弱的情况下,通过成熟设计语言实现品牌跃升的策略选择。这种借鉴并非简单的「抄袭」,而是在空气动力学、工程约束、市场策略等多重因素下的综合权衡。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电动车设计的两大趋势:
- 功能优先于品牌标识:低风阻、电池布局等技术需求正在重塑汽车造型,导致不同品牌设计趋同。
- 科技公司的跨界逻辑:小米等科技企业将消费电子的「爆品思维」带入汽车行业,通过设计趋同快速建立市场认知,再以生态整合实现差异化竞争。
对于消费者而言,SU7 的设计争议不应掩盖其技术突破(如 900V 高压平台、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和性价比优势。而对于行业而言,这一案例揭示了传统豪华品牌与科技新势力在设计话语权上的博弈,以及电动车时代设计创新的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