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的外观设计确实引发了与保时捷车型的讨论,尤其是与保时捷 Taycan的相似性最为显著。从车身姿态到细节元素,两者的设计语言存在多处共性,但这种相似性更多源于功能需求和行业趋势,而非直接模仿。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相似点:功能驱动的设计语言
- 溜背轿跑姿态
小米 SU7 采用 17 度大溜背设计,配合 1.36 倍宽高比,塑造出低趴动感的车身比例。这种设计与保时捷 Taycan 的四门轿跑定位高度契合 —— 两者均追求空气动力学效率(SU7 风阻系数 Cd 0.195,Taycan 为 Cd 0.22),并通过流线型车身平衡续航与性能。例如,SU7 的水滴形大灯、鹅卵石后视镜等细节,与 Taycan 的 “飞线”(Flyline)设计理念均以降低风阻为核心目标。
- 运动化细节呼应
- 前脸轮廓:SU7 扁平化的车头、贯穿式前包围与 Taycan 的 “鲨鱼鼻” 造型均强调运动张力。尽管 SU7 的分体式大灯组更具科技感(内置 12 像素矩阵式 ADB 功能),但其圆角多边轮廓与 Taycan 的 “四点式” 灯组布局存在视觉关联。
- 尾部设计:SU7 的贯穿式光环尾灯(360 颗超红光 LED)与 Taycan 的窄条幅式尾灯均采用横向拉伸线条,强化宽体视觉效果。此外,SU7 的电动后扰流板(最大 25 度调节)与 Taycan 的主动尾翼功能逻辑一致,均服务于高速稳定性。
- 性能化符号
小米 SU7 标配的黄色布雷博刹车卡钳、打孔刹车盘,以及 Max 版前窄后宽轮胎(245/40 R20 前胎 + 275/35 R20 后胎),与 Taycan Turbo S 的性能套件形成呼应。这种 “运动化装备” 的视觉符号在保时捷车型中具有代表性。
二、差异与创新:小米的设计语言突破
- 科技感重构
- 灯光系统:SU7 的水滴大灯采用 “米” 字艺术元素,日间行车灯可动态显示 “呼吸” 效果,相比 Taycan 的传统灯组更具辨识度。
- 智能交互:SU7 的激光雷达(Max 版)集成于前风挡顶部,形成 “鹅卵石” 造型,与 Taycan 的隐藏式传感器布局不同,更强调科技属性。
- 比例与细节的差异化
- 车身尺寸:SU7 的轴距达 3000mm,比 Taycan(2900mm)更长,侧面线条更舒展,尾部过渡更平缓,避免了 Taycan “翘臀” 式的激进感。
- 轮毂设计:SU7 提供 8 种轮毂样式,其中梅花形轮毂与 Taycan 的 “Turbo S Exclusive Design” 轮毂存在差异,更偏向年轻化的 “花瓣” 造型。
- 品牌符号的植入
SU7 的尾部标识采用 “xiaomi” 拼音与 “北京小米” 字样,而非 Taycan 的 “PORSCHE” 字母标,且后包围加入与车身同色的装饰件,弱化了保时捷标志性的 “贯穿式镀铬条” 元素。
三、行业视角:设计共性与趋势
- 功能导向的必然选择
小米汽车设计团队强调 “形态追随功能”,SU7 的溜背、低风阻细节均通过风洞测试优化而来。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也表示,“好的设计心有灵犀”,暗示电动化时代的空气动力学需求可能导致相似解决方案。例如,特斯拉 Model S Plaid、极氪 001 等车型同样采用类似的溜背造型,这属于行业共性而非单一品牌特征。
- 设计师背景的影响
SU7 由前宝马设计师李田原、前奔驰设计师仇臻操刀,其设计语言融合了德系豪华品牌的运动基因,但并未直接复制保时捷的家族元素。例如,SU7 的半隐藏式门把手、无边框车门更接近宝马 i4 的设计逻辑,而非 Taycan 的传统车门结构。
四、市场与用户认知
尽管存在设计争议,小米 SU7 的市场表现强劲 —— 上市 24 小时订单突破 8.8 万台,81% 的大定车主将 “外观设计” 列为主要购车因素。消费者普遍认为,SU7 以 21.59 万元起的价格(Taycan 起售价 89.8 万元)提供了接近保时捷的运动化视觉体验,这种 “平替” 属性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总结
小米 SU7 与保时捷 Taycan在外观上的相似性主要源于电动轿跑的功能需求和运动化设计趋势,而非刻意模仿。两者共享的溜背姿态、低风阻细节和性能符号,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 “最优解” 体现。不过,SU7 通过科技感灯光、智能交互硬件和品牌符号的创新,形成了独立的设计语言。正如设计师李田原所述,SU7 的目标是 “打造穿越时间的设计”,而非依附于某一品牌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