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经历了从早期代工探索到自建工厂主导的转变,目前已形成以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为核心的自主生产体系。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自建工厂:当前生产的核心模式
1. 工厂规模与产能
小米汽车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投资建设的超级工厂,总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总投资 55 亿元,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体验于一体的智能园区。工厂一期已投产,每小时可生产 40 台整车,极限产能达每年 24 万辆,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小米 SU7。二期工厂正在建设中,预计 2025 年内投产,届时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
2. 技术与自动化
工厂采用六大新能源专属工艺(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配备超过 700 个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例如:
- 大压铸技术:自研 9100 吨超级压铸岛集群,可将 72 个零部件一次压铸成型,生产效率提升显著。
- 涂装车间:支持 9 种颜色快速切换,40 分钟即可完成颜色调整,减少 25% 订单交付时间。
- AI 质检:通过高精度摄像头和 AI 算法,实现车身装配精度 ±0.5mm,确保产品质量。
3. 产能爬坡与交付情况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量已超 32 万辆,4 月单月交付量达 2.8 万辆,连续 7 个月交付量超 2 万台。尽管订单量激增导致交付周期延长至 45 周(约明年 2 月),但工厂通过双班生产、供应链优化等措施全力提升产能。
二、代工合作:早期过渡与未来可能性
1. 资质与产能补充
- 借用北汽资质:2023 年工信部申报信息显示,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但生产地址仍为小米自建工厂。这一安排可能是在小米汽车资质审批期间的过渡措施,而非长期代工。
- 潜在代工合作:有消息称,小米第三款车型 “昆仑” SUV(增程式动力,定位 15 万元级)可能交由武汉东风汽车代工,以缓解产能压力。但该计划尚未官方确认,且属于 2026 年的远期规划。
2. 供应链合作
小米与富士康、长城汽车旗下蜂巢能源等企业在零部件生产(如智能化组件、电池)上有合作,但未涉及整车代工。核心供应链(如宁德时代电池、德赛西威智能驾驶系统)仍以自主采购为主。
三、生产模式的战略意义
1. 品控与生态整合
自建工厂有助于小米直接掌控生产流程,确保与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深度协同。例如,工厂内的 29 个研发实验室和 2.5 公里测试跑道,可加速新车开发与测试,缩短迭代周期。
2. 成本与效率优化
“前店后厂” 模式(工厂与体验店一体化)减少了物流成本,提升交付效率。消费者可直接在工厂提车,参观生产过程,增强品牌信任。
3. 长期产能规划
小米计划 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将进一步释放。未来若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不排除引入更多代工厂或扩建新厂。
四、与其他新势力的对比
车企 | 生产模式 | 优势 | 挑战 |
---|---|---|---|
小米 | 自建工厂为主,早期借用资质 | 品控严格,生态协同强 | 重资产投入,初期产能爬坡难 |
蔚来 | 江淮代工 + 自建换电站 | 轻资产快速扩张 | 依赖代工,产能波动大 |
小鹏 | 海马 / 郑州海马代工 + 肇庆自建 | 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 多工厂管理复杂度高 |
理想 | 常州自建 + 力帆资质 | 自主生产保障质量 | 资质获取成本高 |
结论
小米汽车目前以自建工厂生产为主,北京亦庄超级工厂是核心产能基地,代工仅作为早期资质过渡或未来产能补充的辅助手段。这一模式体现了小米对品控、生态整合和长期战略的重视。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优化,小米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