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国是小米汽车核心管理团队的重要成员,目前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直接向集团 CEO 雷军汇报。他在小米汽车的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在产能提升和工厂管理领域承担重任。
一、职业背景与加入小米的契机
于立国拥有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在北汽集团任职多年,历任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极狐事业部总裁等职。在北汽期间,他主导了极狐品牌的创立,并深度参与极狐与华为、麦格纳的合作,积累了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及跨界资源整合的经验。尽管 2021 年因极狐 APP 社区争议事件离职,但雷军仍看重其在汽车产业链的实战能力,于 2021 年下半年将其招致麾下,成为小米汽车早期核心高管之一。
二、在小米汽车的职责演变
- 综合管理与组织建设(2022-2024 年)
加入小米初期,于立国担任副总裁兼北京总部政委,负责统筹综合管理、专项业务推进及北京总部的组织人才建设。2022 年 8 月起,他兼任产品部总经理,主导小米汽车的产品定义和产品线管理,推动首款车型 SU7 的研发与量产筹备。这一阶段,他整合小米生态资源,将手机、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融入汽车产品设计,为 SU7 的智能化定位奠定基础。
- 产能攻坚与智能制造(2025 年至今)
2025 年 2 月,小米汽车进行人事调整,于立国的职责聚焦于智能制造与工厂运营。此时,小米汽车正面临产能瓶颈:SU7 订单超 30 万辆,但月产能仅 2.2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半年。于立国接手后,采取多项措施加速产能爬坡,包括调整生产排班制度(每两周休息一天)、优化工厂流程,并计划在二期工厂直接采购电池包以提升生产效率。他在北汽极狐时期创下的 “18 个月完成工厂建设到首车下线” 的纪录,成为小米突破产能困境的重要参考。
三、核心贡献与战略价值
- 工厂与供应链协同
于立国与分管供应链的副总裁黄振宇(原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形成互补:黄振宇负责供应链与质量管控,于立国则专注工厂端的产能提升,两者协同优化从零部件采购到整车制造的全链条效率。例如,通过引入麦格纳的模块化生产经验,小米工厂的良品率和生产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
- 智能制造体系搭建
于立国主导推动小米汽车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引入自动化生产线、AI 质检系统等技术,目标将北京工厂产能利用率从不足 30% 提升至 80% 以上。他提出的 “云链端” 运营范式(数字化技术赋能、智能化控制升级、专业化服务链接)被应用于工厂管理,进一步压缩生产周期。
- 产品定义与用户思维转型
在兼任产品部总经理期间,于立国推动 SU7 的产品定位从 “性价比” 向 “高端智能” 延伸。例如,SU7 Ultra 版本通过双风道前舱盖设计提升散热效率,同时保留小米生态的无缝互联体验,吸引苹果用户群体。他强调 “用户驱动” 理念,要求团队从 “卖硬件” 转向 “提供全场景服务”,这一思路体现在小米汽车五一出行服务(如免费道路救援、异地送车)等举措中。
四、争议与挑战
- 极狐事件的影响
2021 年极狐 APP 社区争议事件曾引发舆论危机,于立国的不当言论被批评为 “缺乏用户思维”。尽管他公开道歉并调整管理风格,但这一事件仍被视为其职业履历中的污点。加入小米后,他通过优化用户服务体系(如透明化交付进度、快速响应售后需求)逐步重塑形象。
- 产能压力与交付挑战
2025 年小米汽车设定 30 万辆交付目标,但当前产能爬坡速度仍不及预期。于立国需在提升产能的同时确保质量稳定,避免重蹈新势力品牌 “量产地狱” 的覆辙。此外,SU7 Ultra 等高配车型的核心部件供货周期较长,进一步考验其供应链协调能力。
五、行业评价与未来角色
行业观察认为,于立国的加盟是小米 “挖角传统车企高管” 策略的典型案例。他在极狐时期积累的工厂管理经验,以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深刻理解,成为小米从 “互联网跨界造车” 向 “规模化量产” 转型的关键支撑。未来,随着小米汽车二期工厂投产(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于立国将在智能制造、成本控制等领域承担更大责任,其能否带领团队实现雷军 “2025 年交付 30 万辆” 的目标,将直接影响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总体而言,于立国在小米汽车的角色从 “政委” 向 “产能指挥官” 的转变,折射出小米造车战略从 “技术突破” 向 “规模扩张” 的深化。他的职业轨迹既体现了传统汽车人在新势力企业中的价值重构,也面临着跨界融合中的管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