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自 2024 年推出首款车型 SU7 以来,凭借高性价比和生态整合能力迅速成为市场焦点。以下从性能、续航、智能功能、安全、市场反馈等维度,结合专业测评与用户实际体验,为您全面解析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与潜在短板。
一、性能表现:极致加速与赛道级操控
小米 SU7 系列以性能见长,尤其小米 SU7 系列以性能见长,尤其在动力输出和制动表现上展现出超跑级水准。SU7 Ultra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0-100km/h 加速仅 2.36 秒,最高时速 265km/h,配备碳陶制动盘和倍耐力半热熔轮胎,100-0km/h 制动距离仅 33.98 米,且连续 10 次全力制动无热衰减。普通版 SU7 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0-100km/h 加速 5.28 秒,四驱 Max 版为 2.78 秒,满足不同用户对动力的需求。
在赛道测试中,小米 SU7 以1 分 09.54 秒的圈速刷新易车榜纪录,赛道极速达 188.74km/h,悬挂系统在绕桩和弯道中表现稳定,车身侧倾控制优秀。日常驾驶中,车辆通过CST 舒缓刹停技术减少急刹车时的顿挫感,动力响应线性,起步和中途加速干脆利落。
二、续航能力:长续航与低温适应性突出
小米 SU7 全系标配长续航,CLTC 工况下标准版 700km、Pro 版 830km、Max 版 800km。实际测试中,高速续航达成率约 70%(如标准版高速续航 495km),低温区(5~15℃)续航达成率 91%,寒冷区(-20~-25℃)续航达成率 47.5%,百公里能耗分别为 13.86kWh 和 27.14kWh。冬季充电表现优异,30%-80% 充电时间 25 分钟,最大功率稳定在 119kW。
三、智能功能:生态互联领先,智驾仍需优化
1. 智能座舱与语音交互
- 澎湃 OS 系统:12.3 英寸中控屏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支持手机、平板无感连接,跨设备互控流畅。小爱同学支持方言识别和连续指令,语音唤醒率高,但存在车外唤醒风险(如通过车窗喊话可解锁功能)。
- 56 英寸 HUD:集成导航、车速、智驾信息,主驾头枕音响实现定向语音交互,减少干扰。
2. 智能驾驶
- 硬件配置:Max 版配备激光雷达、11 个摄像头、3 个毫米波雷达,支持高速领航、城市领航、代客泊车(最长 2km)。但低配版仅 5R1V 方案(5 毫米波雷达 + 1 摄像头),算力较低,高精地图需选装。
- 实际体验:高速领航辅助在封闭道路表现稳定,但城市道路易出现逻辑错误(如误判障碍物、自动变道犹豫)。自动泊车功能曾因软件 BUG 导致集中投诉,部分车主反馈泊车时发生碰撞。
3. 主动安全
- AEB 紧急制动:在 135km/h 时速下成功刹停静止车辆,夜间 120km/h 识别率高,但实际场景中存在误识别风险(如前方无障碍物时急减速导致追尾)。
- 被动安全:中保研测试获全项优 +,车身采用 2000MPa 热成型钢,标配 7 气囊,侧气帘覆盖后排,碰撞时 B 柱填充 CBS 增强材料。
四、价格与配置:性价比碾压竞品
小米 SU7 定价21.59 万 - 29.99 万,Ultra 版 52.99 万,对比特斯拉 Model 3、问界 M5 等竞品,基础配置更优(如全系标配方向盘加热、16.1 英寸中控屏)。Pro 版与 Max 版差异主要体现在电池容量、智驾硬件和轮毂尺寸,*智驾功能需额外付费*(如 Max 版终身免费使用权)。
五、市场反馈:销量攀升与用户争议并存
- 销量表现:2025 年 4 月交付量超 2.8 万台,SU7 Ultra 开始交付,门店数量增至 269 家,覆盖 74 个城市。
- 用户投诉:主要集中在交付延迟(销售承诺与实际不符)、软件故障(如激光雷达失灵、自动泊车异常)、售后服务响应慢。部分车主反映智驾功能可靠性不足,对品牌信任度产生影响。
六、总结:优势与短板并存
核心优势
- 性能与续航:同价位无出其右的加速性能,长续航和低温适应性领先。
- 生态整合:小米澎湃 OS 与智能家居无缝联动,语音交互体验优秀。
- 安全认证:中保研全优成绩,被动安全设计扎实。
主要短板
- 智驾稳定性:城市领航和自动泊车存在逻辑缺陷,需依赖用户主动接管。
- 品控与售后:交付延迟、零部件故障问题频发,售后服务网络待完善。
- 品牌溢价:作为新势力,品牌认可度仍需时间积累。
推荐人群
- 性能爱好者:SU7 Ultra 的赛道级表现适合追求驾驶乐趣的用户。
- 家庭用户:标准版和 Pro 版的长续航与大空间满足日常通勤需求。
- 小米生态用户:深度整合米家设备,适合追求智能互联的科技爱好者。
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和生态优势迅速打开市场,但其智能驾驶的稳定性和品控问题仍需改进。若能在软件优化和售后服务上持续发力,有望在新能源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