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经历了从初期代工过渡到全面自主生产的转变,其核心逻辑是通过自建工厂实现对产品质量和产能的绝对掌控,同时借助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快速建立行业竞争力。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自建工厂主导生产,独立资质彻底摆脱代工依赖
- 工厂建设与产能释放
小米汽车自 2022 年起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了两座工厂。一期工厂于 2023 年竣工,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6 月开启双班生产后,单月交付量突破 1 万辆,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投产后年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
- 技术布局:工厂配备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引入 700 多个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并采用 AI 质检和全链路自研大压铸设备集群,确保生产精度和效率。
- 产能爬坡:2024 年 4 月交付量为 7058 辆,2025 年 4 月已达 2.8 万辆,订单积压超 18 万台,显示自建工厂已具备高强度生产能力。
- 独立资质的里程碑意义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通过工信部第 385 批公告,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从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这一资质的取得基于两个关键条件:
- 代工条款达标:2023 年 11 月至 2024 年 6 月,小米 SU7 借助北汽资质累计交付超 3 万辆,满足《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 “代工两年超 3 万辆可申请独立资质” 的要求。
- 政策支持:北京市政府通过注销宝沃汽车、转让北京现代工厂等操作,优化本地汽车产能利用率,为小米通过发改委备案铺平道路。
二、代工合作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考量
- 初期代工的必要性
2023 年 11 月至 2024 年 7 月,小米 SU7 通过北汽越野的生产资质完成申报和交付,生产地址仍为小米自建工厂,本质是 “借壳生产”。这一阶段的代工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 资质审批周期长:新能源汽车 “双资质”(发改委备案 + 工信部准入)通常需要 2-3 年,小米为抢占市场窗口期选择代工过渡。
- 快速验证市场:通过代工快速量产并交付,积累用户数据和品牌口碑,为后续资质申请提供依据。
- 代工合作的终止与风险规避
独立资质获批后,小米彻底终止了与北汽的代工关系。此前市场担忧的代工风险(如产能不稳定、品控差异)通过自建工厂得以解决。例如,小米工厂的自动化率和 AI 质检系统确保了产品一致性,而代工模式下的 “北京小米” 尾标变更为 “小米”,强化了品牌统一性。
三、未来产能扩张的路径选择
- 自建工厂仍是核心策略
小米计划在武汉建设第三座工厂,可能利用东风汽车云峰工厂的闲置产能,但合作模式尚未明确。若最终落地,预计将采用 “自建为主、代工为辅” 的混合模式,而非完全依赖外部代工。
- 技术协同:小米的全栈自研技术(如智能驾驶、电池管理)需深度整合到生产环节,自建工厂更有利于技术落地。
- 供应链控制:小米已建立京津冀供应链体系,52 家核心供应商中优先选择北京亦庄企业,近地化配套降低物流成本。
- 代工的潜在可能性
尽管当前以自建为主,但小米仍可能在以下场景重启代工:
- 短期产能缺口:若订单激增超出工厂极限(如 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辆),临时借用其他车企产能可缓解压力。
- 区域市场渗透:在海外建厂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与当地车企合作代工可快速进入新市场。
四、与行业标杆的对比分析
企业 | 生产模式 | 核心优势 | 局限性 |
---|---|---|---|
小米 | 自建为主,历史代工 | 技术自研与生产深度协同 | 初期资质依赖代工 |
蔚来 | 江淮代工→自建工厂 | 快速量产,用户服务体系完善 | 代工阶段品控争议 |
特斯拉 | 全自建 | 垂直整合能力强,产能弹性大 | 建厂成本高,扩张速度受限 |
理想 | 力帆代工→自建 | 供应链管理经验丰富 | 代工阶段产能瓶颈 |
小米的模式更接近特斯拉,但通过初期代工缩短了市场验证周期。与蔚来相比,小米自建工厂的速度更快(蔚来用了 5 年获得资质,小米仅 1.5 年),体现了其 “快速迭代” 的互联网思维。
结论
小米汽车当前以自建工厂为核心生产模式,独立资质的取得标志着其彻底摆脱代工依赖。尽管早期曾借助北汽资质实现量产,但 2024 年 7 月后,小米已完全自主掌控生产全流程。未来产能扩张将以自建为主,代工仅作为应急或区域市场渗透的补充手段。这一模式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技术落地,又通过政策灵活度快速抢占市场,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长期竞争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