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目前已建立了多个自有工厂,覆盖智能手机、家电、汽车等核心领域,同时通过合作模式在海外市场实现本地化生产。以下是其工厂布局的详细分析:
一、国内自有工厂:技术驱动的核心产能
- 北京昌平智能工厂
这是小米历史上首座自有大规模手机制造基地,于 2024 年 2 月正式投产。工厂总建筑面积 8.1 万平方米,采用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生产线,配备超过 1000 台智能机器人,实现从 SMT 贴片到整机测试的全流程自动化。其旗舰手机年产能达 1000 万台,产值预计 200 亿元,目前已用于生产小米 14 系列等高端机型。该工厂还集成了 5G/F5G 通讯网络和自研工业数智平台,可实时监控生产数据并优化效率,是中国内地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机工厂之一。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
作为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重要拼图,该工厂于 2024 年 11 月奠基,2025 年 4 月实现全面封顶,计划年底大规模投产。工厂专注于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白电生产,规划年产能 500 万台,将采用 “研发 + 生产” 一体化模式,配备 100 余间实验室,实现从设计到量产的全链条自主化。武汉工厂的建成将显著提升小米在家电领域的供应链控制力,预计年产值达 110 亿元。
- 北京亦庄汽车工厂
小米汽车的核心制造基地,2024 年 3 月开园,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以及 29 个研发试验室和 2.5 公里测试跑道。工厂引入 700 余台机器人,实现 9 大工艺的 100% 自动化,可年产 24 万辆新能源车。其电池车间自主生产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和 CTB 电池,研发周期缩短 30% 以上。目前,小米 SU7 系列已在此量产,4 月交付量超 2.8 万辆,产能利用率达 90%。
二、海外生产布局:本地化与合作模式并行
- 印度:合作主导的制造网络
小米在印度拥有 6 家手机工厂,其中 3 家由富士康代工,3 家为本地合作伙伴运营。尽管小米对印度实体注资 34 亿元用于市场扩张,但工厂所有权仍归属合作方。例如,斯里市工厂由富士康负责生产,而 PCB 板组装厂则与本地企业合资。目前,印度产手机占小米在印销量的 95%,但小米尚未在当地建立自有工厂。
- 印尼:本土化生产试点
自 2017 年起,小米在印尼巴淡岛设立生产基地,与 PT Erajaya 等企业合作生产手机,实现 100% 本地化。该工厂月产能 50 万台,雇佣 500 余名本地工人,主要生产红米系列机型。虽然小米在印尼的供应链深度整合,但工厂仍属合作性质,未完全纳入自有体系。
三、生态链与代工:补充产能的关键力量
- 生态链企业
小米通过投资 430 余家生态链企业(如紫米、云米、石头科技),覆盖智能硬件、生活耗材等领域。这些企业独立运营,生产自有品牌产品,但部分产能用于小米贴牌。例如,酷态科(CUKTECH)作为小米子公司,为其代工充电器和移动电源。生态链模式帮助小米快速扩展品类,但工厂所有权仍属各企业。
- 传统代工厂
小米仍与富士康、英华达等 ODM 厂商合作生产中低端机型。例如,印度市场的红米 Note 5A 由富士康代工,而印尼工厂依赖本地合作伙伴组装。这种轻资产模式降低了初期投入风险,但也导致对供应链的依赖度较高。
四、未来战略:自有工厂与合作并重
小米的制造策略呈现 “核心领域自建、非核心领域合作” 的特点:
- 技术壁垒高的产品(如旗舰手机、汽车、高端家电)由自有工厂主导,以确保品控和技术保密。
- 标准化产品(如入门级手机、配件)继续依赖代工,以控制成本和快速响应市场。
例如,小米空调智能工厂将于 2025 年内投产,而冰箱、洗衣机等品类仍通过与创维、双鹿等企业合作扩产。这种混合模式既提升了供应链韧性,又保持了灵活性。
总结
小米已从早期的纯代工模式转型为 “自有工厂 + 生态链 + 代工” 的多元化生产体系。国内自有工厂承担高端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海外市场通过合作实现本地化,生态链企业则补充细分领域产能。这种布局使其在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逐步提升对核心技术和供应链的掌控力。未来,随着武汉家电工厂和二期汽车工厂的投产,小米的制造能力将进一步向全场景生态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