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构建了自有工厂体系,同时也保留了与代工厂的合作模式,形成了 “自有工厂 + 代工” 的混合生产策略。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自有工厂布局与产能
1. 北京昌平智能工厂(智能手机)
- 定位:小米历史上第一座自有大规模工厂,也是全球智能化和数字化程度最高的手机工厂之一。
- 产能:2024 年 2 月正式投产,全部达产后年产能预计可达 1000 万台智能手机,年产值约 200 亿元。
- 技术特点: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96.8% 的组测包装备自研,软件 100% 自研,支持 24 小时智能机器人自主生产,日均产量 3 万台。
- 产品覆盖:主要生产小米旗舰机型,如小米 14 系列、小米 14 Ultra 等,并承担高端机型的工艺验证任务。
2. 北京亦庄汽车超级工厂(智能电动汽车)
- 定位:小米汽车核心生产基地,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分两期建设)。
- 产能: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3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计划 2025 年完工。
- 技术特点: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采用自研生产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技术。
- 产品覆盖:首款车型小米 SU7 已交付,2024 年销量达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
3.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大家电)
- 定位:小米首个智能家电制造基地,聚焦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品类。
- 产能:2024 年 11 月奠基,计划 2025 年 11 月投产,2026 年大规模量产,年产能 600 万台空调。
- 技术特点:融合手机和汽车工厂的智能制造技术,引入 AI 大模型优化生产流程。
- 产品覆盖:初期以空调为主,未来扩展至全屋智能家电。
二、海外工厂与合作模式
1. 印度工厂
- 合作模式:与富士康、伟创力等代工厂合作,在印度设立 7 家手机工厂,95% 以上的手机本地化生产。
- 产能:总产能超 4000 万台 / 年,支持印度市场需求。
- 本地化策略:投资 PCB 板组装厂,推动供应链本土化。
2. 东南亚及其他地区
- 越南、印尼、马来西亚:通过合作工厂生产智能手机、电视等产品,满足区域市场需求。
- 土耳其、埃及、巴西:设立工厂生产电视、智能手机等,辐射欧洲、非洲和南美市场。
三、生态链与代工体系
1. 生态链产品
- 代工为主:如取暖器、扫地机器人等 IoT 设备主要由生态链企业(如智米、云米)委托代工厂生产。
- 自有工厂补充:部分高端产品(如高端空调)未来可能由武汉工厂生产。
2. 核心零部件
- 芯片:与高通、联发科合作,采用代工模式生产。
- 屏幕:依赖三星、华星光电等供应商。
四、自有工厂的战略意义
- 提升供应链控制力:通过自建工厂,小米在旗舰手机、汽车等领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降低对代工厂的依赖。
- 成本优化:规模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降低边际成本,例如昌平工厂通过自动化将生产效率提升 60%。
- 技术创新试验田:工厂承担新工艺验证任务,如小米 14 Ultra 的陶瓷机身工艺在昌平工厂完成测试。
- 全球化布局:海外工厂(如印度)帮助小米规避贸易壁垒,实现本地化生产与销售。
五、挑战与未来规划
- 产能利用率:自有工厂需平衡产能与市场需求,避免资源闲置。
- 技术迭代:持续投入研发,保持智能制造技术领先。
- 生态链协同:探索自有工厂与生态链企业的合作模式,提升整体效率。
- 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制造,例如昌平工厂采用低碳技术,武汉工厂规划环保生产流程。
总结
小米已形成 “自有工厂 + 代工” 的双轨制生产体系:
- 自有工厂:聚焦高端产品(旗舰手机、汽车、大家电),承担核心技术研发与规模化生产。
- 代工合作:覆盖中低端产品及生态链设备,确保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这一策略帮助小米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逐步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为其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