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工厂布局以自建为主导,同时结合部分供应链合作与潜在代工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生产体系。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生产基地: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
- 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
- 2024 年 4 月开始交付首款车型小米 SU7,初期日产能不足 300 辆,后通过双班生产提升至月产能 1.2 万辆,年极限产能达 24 万辆(每 76 秒下线一台)。
- 工厂配备六大车间(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采用自研的 9100 吨压铸岛集群,可实现 72 个零部件一体化压铸,技术水平超过特斯拉上海工厂。
- 二期工厂:
- 紧邻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53 公顷,2024 年动工,2025 年中竣工,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
- 2025 年 4 月已完成规划验收,未来将成为小米汽车新的产能支撑点。
独立生产资质: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正式获得工信部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由北汽变更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其自建工厂具备完全自主生产能力。
二、武汉工厂:规划中的第二生产基地
小米在武汉的工厂布局目前处于筹备阶段,存在两种可能性:
- 自建工厂:
- 网传武汉工厂位于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总规划用地 2000 亩,面积是小鹏武汉工厂的三倍,规划产能支撑小米 2026 年百万辆目标。
- 小米已启动武汉工厂项目经理等岗位招聘,显示项目进入实质筹备阶段。
- 合作代工:
- 有猜测称小米可能与东风汽车合作,利用其闲置产能或收购现有工厂生产增程式 SUV 车型(如 YU7)。
- 武汉经开区拥有成熟的汽车供应链(如激光雷达生产线)和人才资源,可降低生产成本。
三、代工合作:初期探索与供应链协同
小米在造车初期曾与多家车企洽谈代工合作,但目前以自建工厂为主:
- 资质借用:
- 2023 年 11 月,小米 SU7 首款车型通过北汽越野车公司申报工信部目录,生产地址为小米北京工厂,实际由小米自主生产。
- 此举被视为 “借壳上市”,旨在快速获取生产资质。
- 供应链合作:
- 富士康:参与部分智能化组件生产(如电子控制单元)。
- 长城汽车:旗下蜂巢能源提供电池技术支持。
- 宁德时代:供应麒麟电池,用于小米 SU7 MAX 版。
- 潜在代工:
- 2021 年曾与江淮、奇瑞、北汽蓝谷等洽谈整车代工,但后续未达成协议。
- 若武汉工厂采用合作模式,可能与东风汽车等本地企业合作。
四、产能与交付:自建工厂主导市场供应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的交付量已进入高速增长期,主要依赖北京工厂:
- 产能表现:
- 2025 年 4 月交付超 2.8 万辆,工厂满负荷运转,一期每小时生产 40 台整车,二期预计年内投产。
- 订单激增导致交付周期延长,标配和中配车型需等待 45 周(约 10 个月)。
- 技术优势:
- 工厂引入 700 多个机器人,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AI 质检准确率超 99.9%。
- 光伏面板每年发电 1640 万千瓦,实现绿色生产。
五、未来布局:自建与合作并行
小米汽车的工厂战略呈现 **“核心自建 + 区域合作”** 的特点:
- 北京工厂:作为全球总部和主力生产基地,承担高端车型(如 SU7 系列)的研发与制造。
- 武汉工厂:若落地,将侧重中低端车型或增程式产品,利用本地供应链降低成本。
- 代工补充:在产能紧张时,可能与第三方合作生产特定车型(如出口版或入门级产品)。
总结
小米汽车的核心工厂是自建的,北京超级工厂已实现独立生产,技术水平和产能规模均处于行业前列。武汉工厂的规划显示小米正在拓展第二生产基地,可能采用自建或合作模式。尽管初期曾探索代工,但目前以自主生产为主导,代工仅作为供应链协同的补充。这种布局既保证了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又为未来规模化扩张预留了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