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合作商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2 12:48:51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合作网络覆盖了从核心零部件到生产制造、充电补能及国际化布局的全产业链,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梳理:

一、核心零部件与技术供应商


1. 电池与电驱系统


  •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系列提供三元锂电池(如 101kWh 麒麟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并合作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助力小米 SU7 刷新纽伯格林北环赛道四门电动车最快圈速记录。
  • 比亚迪(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标准版提供刀片电池,与宁德时代形成 “随机混装” 模式,用户购车时无法自选电池供应商。
  • 汇川技术:电驱系统合作方,为小米 SU7 提供驱动电机,并在高性能车型(如 SU7 Max/Pro)中与小米联合研发自研电机技术。

2. 智能驾驶与芯片


  • 英伟达:提供 Orin 芯片用于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支持激光雷达等硬件,算力达 254TOPS,为高阶自动驾驶功能提供底层支持。
  • 光庭信息:为小米汽车提供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界面测试服务及全域全栈解决方案,具备 ASPICE CL3 认证(汽车软件行业最高标准)。
  • 英飞凌:供应碳化硅(SiC)芯片和微控制器,用于提升电驱系统效率和整车能耗管理。
  • 高通:智能座舱芯片供应商,骁龙 8295 芯片确保座舱系统的流畅性,支持多屏交互和 AI 语音功能。

3. 底盘与车身结构


  • 拓普集团:一体化压铸底盘供应商,产能利用率达 90%,为小米汽车提供轻量化底盘解决方案。
  • 华域汽车:车身结构件供应商,包括车身零部件和车内饰件,尽管 2025 年 Q1 净利润微降,但仍是核心合作伙伴。

二、生产制造与供应链


1. 自建工厂


  •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位于北京亦庄,分两期建设,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计划 2025 年年中投产,总投资约 630 亿元。工厂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2024 年 Q4 实现双班生产,日产能提升至 300 辆。

2. 代工合作


  • 阿尔特:主导开发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合作研发 “全域 800V 碳化硅平台”,充电效率提升 15%,并协助进行 EU-NCAP 安全标准适配,为进军欧洲市场铺路。
  • 富士康:曾传闻参与代工,但目前官方未明确,主要通过供应链提供电子元器件。

三、充电与能源网络


  • 18 家充电运营商:包括蔚来、理想、小鹏、国网电动、特来电、星星充电、壳牌等,覆盖全国 2691 个区县,超 126 万充电桩入驻 “小米充电地图”,其中超充桩 9.4 万个,直流快充桩 97 万个。
  • 自建超充网络:采用 600kW 液冷超充技术,首批布局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计划 2025 年扩展至全国主要城市。

四、物流与出口合作


  • 中远海运物流:负责零部件仓储(VMI)及短驳入厂服务,与近 30 家零部件供应商对接,保障生产供线效率。
  • 喜悦智行:通过供应链公司为小米汽车提供可循环包装产品,优化物流运输成本。
  • 天津海博租赁:与国机集团子公司合作,推动小米汽车出口至俄罗斯、中东等市场,2025 年计划通过平行进口渠道扩大海外销量。

五、生态与软件合作


  • 小米 Vela 系统:基于开源实时操作系统 NuttX 开发,适配 354 个芯片平台,60 余家厂商加入生态,未来可能整合至汽车智能座舱。
  • 华为:虽未直接参与汽车制造,但小米与华为在物联网领域有潜在协同,例如智能家居与车机互联。

六、争议与挑战


  • 电池混装争议:标准版小米 SU7 随机搭载宁德时代或比亚迪电池,用户无法自主选择,引发对电池透明度和安全设计的质疑。
  • 代工依赖风险:尽管自建工厂逐步投产,但初期仍需依赖阿尔特等合作伙伴,供应链管理复杂度较高。

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 “核心技术自研 + 头部供应商合作 + 生态链整合” 的模式,构建了覆盖电池、芯片、自动驾驶、生产制造及充电网络的全产业链合作体系。其合作策略既注重技术领先性(如宁德时代、英伟达),也强调成本控制(如比亚迪、阿尔特),同时通过充电网络和出口布局快速拓展市场。未来,随着小米汽车产能提升和全球化战略推进,合作网络可能进一步向海外供应链延伸。